副刊

瓜雪赏猴添情趣/黄福地 

 

瓜拉雪兰莪皇家山是欣赏银叶猴最佳地点,它是银叶猴和长尾猕猴的根据地,故我爱叫它为“花果山”,把这里的猴子当作是《西游记》故事里的孙大圣子孙。



皇家山筑有一座灯塔,有数尊炮台,也是瓜雪的地标,它遥望马六甲海峡,扼守瓜雪河口,在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地。因为山上巨树参天,叶密阴浓,惠风和畅,是个清凉世界,渔村海峡风光,尽收眼底,加上群猴娱情,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光临,这群猴子,居功厥伟!

幼崽金黄色毛发

银叶猴是一种灰黑色的长尾猴,长期盘居在此,它们成群结队,有者躺在树上睡觉,或跳跃耍弄,有者成群在地,与游客讨食,它们最爱是长豆、花生、香蕉水果,有小贩在此贩卖,为旅游业带来生机。游客在此与猴子打交道,亲近动物,也是人生一乐。

但是最引人入胜的是银叶猴的幼崽,刚出世的幼猴,浑身是金黄色的毛发,有点像金丝猴,非常可爱。母猴抱紧幼猴,在树上攀枝跳动,或在地上行走,都是安然无恙,即使放下幼猴,也不会让幼猴离开身边,对幼猴的关爱,不逊于人,我还看到猴爸爸猴妈妈轮流看管幼猴的一幕,幼猴渐渐成长,毛发也慢慢转黑。



反应

 

商余

背篓人/黄福地

【寒窗一剑】文|黄福地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小手,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头一回下到河滩里我看了赛龙舟,哟啊啊……哟啊啊!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小背圆溜溜……”

宋祖英唱的这首《小背篓》,曲调幽雅,散发朴实浓厚的乡土气息,不知风靡了多少歌迷。我在中国旅游,见过少数民族用竹篓背小孩,故对这首歌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多数住在山区,尤其是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湘西一带,由于山路崎岖,有者要攀爬崇山峻岭,危岩峭壁,交通不便。他们只能步行,要到城里购物或市集买卖,就要背着“背篓”,把各种必需品装得满满,沿着漫长的山路,一步一步踏着回家。有者则背负农产品到城里去卖,然后换成必需品。

我非常敬佩这些少数民族,能背比其体重更重的东四,爬山越岭、如履平地、健步如飞、体力之惊人,令人咋舌与敬叹,这是生活磨练出来的洪荒之力!

男女老少离不了背

住在城镇的少数民族,似乎与背篓离不了关系。男女老少,背篓好像离不了背,出外购物,把所有物品往背篓一放就可,胜过本地妇女提着菜篮买菜。

有的妈妈在背篓里垫上小棉毯,再把小孩抱进背篓,既安全又舒适,小孩睡觉玩乐皆可。这样将背篓背上,母亲就可以腾出双手干活了。所以,很多人是从背篓里长大的,而我们城市的小孩,却靠手推车或女佣的照顾。

背篓已成少数民族不可或缺之物,它如沙漠之骆驼、江河之舟楫。而小背篓也渐成他们的民俗艺术品,用竹编织而成,样式各异、花色繁多、图案新颖、实用美观,可成为收藏纪念品。

大背篓则编造宽大结实,风格粗犷,可背负柴米重物。由于要背负重物,市面上就有“背篓人”应运而生,成为特殊行业,只要客人买的东西太多无法拉回,就有背篓人会替他们背负回家,自然要付费的。

中国有背篓人,我们大马也有背篓人,我们的背篓人就是原居民!

我爱吃山榴梿,曾驱车到山区寻找山榴梿,果然不负所望,终于等到一位原居民,背负一大篓的榴梿,骑着摩托而来。他虽然身材瘦小,却很扎实健壮,身上看不出有多余的赘肉。他举重若轻,沉重的榴梿若等闲,可知他在山林捡拾榴梿,背上背下,若是我们根本扛不上这个担子。

六十年代初,我还是一名少年,我有一名堂兄常骑摩托到各地的原居民村落,售卖一些生活必需品给他们,有时我也兴致勃勃随他前往,看到他们也是背着背篓穿行于山林。

有一次,跟随原居民到榴梿山,我们空手爬山都很辛苦,而他们背负一大箩的榴梿,毫不吃力,行走山间,轻松自在。

不在山林走,哪来铁脚板?这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有神助,孔武有力,而是他们经年累月,靠山吃山,在山林垦殖劳作,奔走狩猎,与大自然搏斗讨生活,熬了多少苦,才练就了一身的劲力。光靠祷告,上苍不会赐给馅饼,只有劳作与付出,才会有收获。

所以,人须要接受生活的磨练,才能成就自己,而非己身具有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