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遥远的年味/雅蒙

戏院内外那人挤人的热闹劲,绝对是自己回忆里的年味之一。

那时节,人人新年都看电影,人人看戏庆祝过年。闹哄哄的戏院大堂人山人海,与暴动差不多了。那时节有一个现在已经没落的非法行当叫黑市票,台湾人称黄牛票。也对的,如果不是这些黄牛那么凶悍,他们也买不到这么多可以待价而沽的戏票。从小的印象里,卖黑市票的人都是私会党。至少是不务正业。



平日里戏院一天只放映4场电影,周末加半夜场,星期天有廉价早场。新年里初一到初四,每天可以放映8场电影。电影散场了,下一场即刻就开映,看完戏要出去的人与要进来看戏的人摩肩擦踵,半摸黑撞成一团,谁也没有怨言,过年看戏就是这样。整个戏院充塞几乎就要令人掩鼻的人味,还有食物与饮料味。更有小孩就地小便的尿骚味。那时节大人看戏带个小孩就像买菜要多送一根葱一般理直气壮。满地下都是瓜子壳花生壳,合奏成一首只能意味不能言传的新年戏院交响曲。

一身臭烟味

才摸黑找到座位坐定了,正片开映了,前排或者你这一排还有迟到的观众狼狈的摸着你的头颅或者肩膀挤进来,大家都大方海量包涵。散场了出来,一身臭香烟味。那是烟民可以到处吞云吐雾的黄金时代。

资深朋友们,这是我们失去的年味。

新年戏院印象这样深刻,自然是从小有记忆起,过年总会看戏。新年里父母带着我与兄弟3个最小的孩子看电影,记得分明先后是电懋的《青春儿女》与《爱的教育》,都是在马六甲的加必多大戏院。姐姐的观音兵代劳买票的吧。所以谁家都应该有女儿。准半子好用过儿子。



但这不是我最先一部新年电影,想了许久终于想到了,是《世界最大的马戏团·The Greater Show on Earth》,那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父亲带我与五哥去看下午场,记得原本要看一点场的,迟到了,改看3点场,父亲带我们到附近咖啡店吃沙爹。

电影结束时,男主角乘坐一辆马车谢幕,把欢喜冤家的女主角从地面抱入马车接吻。奠定了自己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意结。很久很久以后,电影可以买回家看了,重看这部电影,结束一幕果真就是如此,不由得佩服自己的记忆力与专注力。

反应

 

副刊

可记得依达

要在文字世界里走到自成一格的“文体”殿堂,自然很不容易,最低的标准是读者一看文章就知道或者猜到作者是谁,而且还有更难的,它受读者欢迎甚至模仿。鲁迅文体自然是其一,文字的辛辣一读就知是他的大作。还有琼瑶也是自成文体,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中国文字在她手里,要多美就多美。这还是前辈姚先生说的。

然后还有一个作家,愚见认为他的文字也是自成一体。依达。怎么?好像鸦雀无声。不记得他了?香港的依达呀,所谓“言情小说的表表者”依达。那年代他的红火,真是照亮东南亚华文书香世界,那时除了“进步青年”视他的小说为毒草外,年轻学生还真是人手一册,没看过他的著作也知道他的大名。



写出香港都市味

依达是香港书院仔,即是说他读的学校是注重英文多于中文,这样一个香港年轻学生在中文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体——依达文体。最方便的说法,依达的行文颠覆了五四以来的传统文体。初看他的小说,读者会吃惊:文字可以这样变化的吗?

依达小说的用字很浅白,用字也很节约,但感情充沛。最大的特色是一段只一两行文字,这个最多人学,因为最容易学。

依达的文字可以说是在传统的中文加入了西洋风采,或许这是一位香港摩登青年学生才能做到的,其他中文世界的作者没有这种亦中亦西的生活环境。

据知依达的小说广受香港书院女欢迎。充满香港风情的《蒙妮妲日记》是他的成名作。香港那时也有不少成名作家,但泰半是从上海来的,依达写出真正的香港摩登都市味,所以受香港年轻学生喜爱。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明星偶像。斯时没有一个中文作家能走到这个繁华殿堂。



小说拍成电影

香港《西点》杂志主编方龙骧先生了不起,先发掘了依达,其后还有亦舒。依达在《西点》的第一个小说〈侬本多情〉刊登后,就被邵氏公司买下版权拍成电影,主角是杜娟与乔庄。

有一件很讽刺的事,依达的小说从来不获“进步青年”青睐,但是长城首席花旦大公主夏梦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雪地情仇》,原著就是依达写的。温馨提醒喜欢歌曲的读者,香港名歌星张露非常受欢迎、充满中国北方风味的歌曲《不许他回家》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插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