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放弃控制活在当下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被公认为具创造力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前我都是扮演坐在台下聆听的观众,这回难得主办单位的安排,造就了今日的访问内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很开放,很前卫,也很幽默,问题不设限,任何敏感的问题的都可问,他都会回答。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很开放具幽默,对任何敏感问题不抗拒。 从普通小孩到被认证为仁波切,成为“专职”宗教导师与电影导演,他表示思想上的确做了不少调整。

哪最为挑战的人生阶段是什么时候?

“任何时刻对我而言都充满挑战。很多时候我所得到的知识无法真正融入我的内心,理论与实践是有距离的。”

不断调整与学习



性格坦白的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坦言:“我一直在调整与学习,有时也感觉很困难,因我也是普通人,也是凡夫,我有时也会犯戒,虽然那些犯戒不具伤害性。”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分享,有回凌晨3点刚好有场欧洲冠军联赛决赛,那段时间是他参与禅修的时刻,他决定暂时放弃禅修跑去看球赛。他很喜爱看足球,找不出原因,但他本身未踢过足球,同时也极少涉及任何运动。 

“我只是爱观赏足球,从未参与过!” 

【天灾环保】
天灾可学习谦卑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对于天灾,尤其是尼泊尔地震,感触很多。他语重心长的表示,天灾其实会带来很多启示。

“天灾是让我们学习的功课,我们体会到自身如此的渺小,生命如此的脆弱。世上一切都不受控制,我们要学习尊敬大自然。任何形式的天灾,包括疾病与人祸,都显示了人类的过度狂妄与自大,忘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学习多尊敬与爱。”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强调天灾启发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只有活在当下与此刻,因此应学习感恩与享受当下。

至于如何克服面对灾难或生命的恐惧?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笑言,所有的恐惧皆来自“希望”与有所“期待”。 

有期待有恐惧

“因为我们有所待,希望一些东西会发生,而一旦有所期待,失落与恐惧就会随之而来,他们(希望与恐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若少点期望,就会少些惧恐。 

至于要如何善待与尊敬地球,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分享他一段难忘的个人经验,就是多年前他到伦敦的“自然博物馆”参观,经过一个到外太空的投影里,看到美丽的地球在他眼前转动,那刻他目睹“地球”后,忍不出感动而哭泣。

他建议若有机会去伦敦旅游,应去“自然博物馆”体验那份感觉。“那刻,你会感受人是那么渺小,而居住的地球是那么的珍贵。” 

翻译佛典】
译经流传佛陀智慧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目前正积极推动一个名为“八万四千·佛典传译”的工作。“八万四千”指的是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一项庞大的翻译工作。

目前面对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缺乏翻译人员,因需大量翻译人员,不容易找。其次是一般人对翻译缺乏兴趣,因译经是件枯燥的工作,不容易吸引人参与,一般人对法会与持咒较感兴趣。另,经典是佛陀的古老语言,要有条件去掌握,不是容易的工作,当中涉及对佛法与禅修的体验。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示目前已在进行。“或许这期生命我无法完成这庞大的工程,但我抱着做多少算多少的心态,至少现已起步。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参与,翻译更多的经典,让佛陀的智慧能永流传!”

【公共议题】
面对议题应勇于表态

有位媒体朋友问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有关同志的议题,是同志业力的使然吗?佛教认同或鼓励“同志行为”吗?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直言:“从佛教角度来看,世上每件东西都有业力的存在,但我们凡夫无法判断这是好或坏的业力。佛教探索与要解决的是身心的解脱问题,要了解什么是生命的实相,因此性取向的问题不会成为议题,不是什么问题。” 

他补充不存在鼓励与否的问题,因那纯是生理与心理的结构。

性取向不应成议题

“这像你问我吃榴梿应不应被鼓励一样,因那是个人的选择。某些地方或场所不允许吃榴梿,但那是因环境与习俗的需要,这与吃榴梿本身无关,因此,同志在佛教不应成为被讨论的问题!”

另询及面对一些不利于人民的政策,造成人民生活艰苦,佛教徒面对公共议题应否表态?

“若所征取的税收是回馈人民,福利社群,如建立更好的公共设施或办好教育那应可接受,就该抱着快乐的心态付税。若不是,人民当然有权发表意见与提出质问,争取应有的权利。 ”

有关当前假上师充斥市场,信众要如何去分别?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坦言非常艰难去区别,因此他正在书写一本书,一本有关如何鉴别“真假上师”的书。“这本书是我是奉献给假上师的读本,是一本很好的参考工具指南。”

【电影心得】
不刻意用镜头弘法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另一个身分是导演,他先后拍过3部影片,其新作《瓦拉:祈福· Vara: A Blessing》更受邀为釜山影展闭幕片。 

“这部影片是以女性为主角,充满梦幻与幻想,过度幻想虽不好,但有时面对残酷的现实,能幻想是件好事。电影有南印度精彩的传统舞蹈,并带出阶级的观念。有人认为这是爱情故事,但我认为内容更复杂。”

佛法无处不在 

他表示不刻意用电影带出什么讯息,他只是想好好说一个故事。有媒体问,这部电影是否有佛教背景?他强调佛法无处不在,生命本身就是佛法! 

他自谦他不是什么好导演,他只是一个有抱负理想且在挣扎求友的电影工作者。 而他基本上什么电影都看,最喜欢的导演是日本的小津安二郎。

“我很喜欢看他的影片,从头到尾就是几个人围在房间的桌子谈话,没有暴力、性或逐车等剧情与刺激画面,但却很吸引我。”

【心情分享】
任何事物显现都不是真

关于一些学佛者爱停留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阶段,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回应,刚开始用这种心态修学海可以,但不可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需要自我提升。

性格开放的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也不介意问有关个人情绪的问题,因此有媒体问:“仁波切你会感觉孤独吗?”

孤独是生命一部份

“会呀!我也常会感觉孤独,尤其当我一看到河流就会引发浓郁的孤独感,或许阅读太多有关河流的文学书写,流动的河溪总让人感觉到无常与变动。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你最爱人最后也会离开与消失,孤独是生命一部份,你无法习惯孤独,只有接受。”

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你完全不受任何外在与内在的制约,你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这非常的艰难,我也在努力追寻着,或许大家也努力朝往的方向!” 

问仁波切,如何用一句话来阐述佛法的精髓。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答:任何事物的显现都不是真相(how it appears is not how it is)。

访问结束前,问仁波切有什么话语要分享给媒体人与读者?

要吃得好睡得好,做一个健康、财富与快乐的人。每星期回家吃晚餐三次,这样你就会更富有、更健康与更开心。

因回家吃饭可以帮助你节省,让你更富有;自家煮的饭菜没有味精,会让你吃得更健康;与家人一起吃饭可以增进感情,让你更开心。  

反应

 

登彼岸

八正道与三学

文:明吉法师

八正道是修行解脱烦恼的八种方法,然而,它也可以归纳成三学,也就是戒定慧。戒是我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防非止恶,善行积福的行为;定是摄心一处,专注不移的功夫;慧是看清世间实相的体悟。这三者都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八正道里的正语、正业及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是定学的内容,最后的慧学则包括了正思维及正见。

三学是一个总纲,所以跟实际操作修行的八正道的排序有点不一样,如佛陀把属于慧学的正见及正思维排在八正道的首位,这是因为在修行前,我们最好还是必须具有对佛法的认识,才知道自己要如何修行;其次,当我们知道了佛法的修行及方向之后,接下来修持戒学的正语、正业及正命就会更有力量,更容易实践;最后经过戒学的道德行为净化的身口意可以发挥正念良好的功能,让我们的禅修容易进入定境,实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断除烦恼的目的。

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虽然,佛陀教导八正道,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佛之道,但是我们要小心接触佛法,因为现代社会有很多邪魔外道冒用佛教的名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破坏佛教的名誉及误导众生。

尤其,现代社会的资讯发达,某些人在接触了佛法之后,以自己的世俗才智,编制了一些相似佛法,乍看之下好像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跟真正的佛法却有很大的落差。因此,现代的佛弟子不能像以前教育不普及的年代那样只是按照听来的佛法学习,而是应该要好好的花一点时间来亲自阅读、研究及思维佛经论典,千万别道听途说,以免被一些能言善道的附佛外道蒙骗,而走上了学佛的岔路。

附佛外道爱谈玄说妙

有人说我时常在出版书籍里提到附佛外道,觉得可以不用再提到他们,因为这已经是陈腔滥调了。然而,处于末法时代的我们时常眼见耳闻许多的邪师外道借用网络媒体,宣讲似是而非的佛法,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我是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大众,实在是老婆心切呀!

许多附佛外道喜欢谈玄说妙,理论似乎很高深,甚至还带有神通色彩,但是却往往缺乏实践,尤其是缺乏戒的这一部分。因为,许多别有企图者利用佛教名誉冒充得道者,其目的就是财色名利,因此,自然不肯用戒律来束缚自己。

可惜的是一般人以为他们的佛法高深,加上他们教导的那些既可以满足修行的目的,也可以享受世间的欲乐的法门跟自己的习气相应,于是就非常高兴及乐意追随他们的教导,殊不知自己已经堕入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陷阱。实在是令人为之惋惜及感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