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人投资虚拟货币
坠金字塔骗局痛失496万

(新加坡16日讯)约60人投诉,投资虚拟货币超过160万元(496万令吉),发现落入金字塔骗局,事隔近两年找追债公司求助,其中20人集体到商业事务局报案。
至少60人声称,听取“UFUN STORE PTE LTD”一年内可赚取20倍可观利润后,购买虚拟货币,投资共超过160万元,但却迟迟无法回本。
《联合晚报》报道,协助受害者的追债公司昨天在记者会上表示,这些受害者是从2015年5月起分别向警方报案,当中有希望养老金增值的退休人士,也有要为孩子赚大学学费的家庭主妇。
时隔两年回本没着落
由于时隔已近两年,回本依然没着落,因此当中20人昨天集体向新加坡商业事务局再次报案。
受害者声称,他们每次购买虚拟货币,都是将现金或转账支付给“上线”,而“上线”就会把钱交给一名姓李的新加坡负责人,交易过程中并没给予收据。
追债公司早前曾与负责人谈判不果,而他也在6天前(10日)突然音讯全无,似乎已经离开新加坡。
公司董事大马人和狮城永久居民
据会计与企业管理局的纪录,名为UFUN STORE PTE LTD的公司已不再营业,公司董事是3名马来西亚人和1名新加坡永久居民。
新加坡商业事务局表示,案件还在调查中,不便置评。
2方式让虚拟货币增值
投资者购买虚拟货币后,有两个方式能让虚拟货币增值:第一,靠UFUN的东南亚房地产等大型投资项目赚取利润;第二,介绍更多新会员,从中抽佣金。
其中投资者张秋香(52岁,美容治疗师)在2014年8月投资了4万元(约12万令吉),只拿回利润4000元(约1万2000令吉),血本无归。
她申诉,到了2015年就没再收取任何利润,公司诸多借口解释,一时说系统被冻结,需要另开平台,游说大家投资另外一个平台;一时又游说大家介绍更多新会员,从中抽佣金。
前债券执行员也堕入圈套
前债券执行员也堕入圈套,介绍5个朋友加入,害他们血本无归,她为此很内疚。
较有投资知识的前债券执行员吴建萍(48岁)在2014年投资近6万元(18万令吉),购买跨国公司UFUN的虚拟货币。
头五个月,她的虚拟货币金额确实翻倍,还能兑换成现金,因此不疑有他。但UFUN隔年突然宣称要上市,所以冻结所有虚拟货币户头,还禁止提取现金,这才让她起了疑心。
吴建萍说,要上市必须向投资者提供具法律约束力的财政报告,不能只是随口说说。在她追问下,公司退回她九成的本金。
邀请投资者到曼谷参加盛会
该公司邀请投资者到曼谷参加盛会,当时有媒体报道,还邀请泰国贵族剪彩,制造假象。
受害人透露,该公司常常举办讲座,分享成功例子,游说受害人投资。
有人曾听过一名女佣只投资了500美元,一年内就翻20倍至1万元的荒谬故事,但很多家庭主妇听了深信不疑,纷纷掏出储蓄投资。
什么都不用做虚拟货币只升不跌
此外,该公司的负责人也常告诉投资者,什么都不用做,虚拟货币就只升不跌。
受害人陈先生(44岁,业务经理)在2014年8月投资了4万4950新元虚拟货币在泰国的度假屋项目。
他忆述,他在同年10月亲自飞到曼谷,参加四天三夜的活动,还到场地参观。
“公司举办了盛会,有媒体报道,还邀请泰国贵族剪彩,让我深信不疑。”
他指公司在2015年被泰国警方取缔,之后投资项目泡汤,但公司仍在运行,其中一名负责人还公开YouTube视频喊冤,交代投资者不必惊慌担忧。
虚拟币策略勿迟疑/陈万诚
美国金融巨头黑石集团在2024年底正式建议投资人将1至2%的资产配置于比特币。这项动作不仅象征主流华尔街机构对虚拟货币接受度的根本性转变,也代表虚拟货币正从边缘工具迈向全球资产配置体系的一部分。
相较之下,马来西亚的步伐显得缓慢而零散。虽然本地虚拟货币用户群日益增长,亦具备成熟的金融科技基础与良好的监管文化,但在制度设计上却始终未能形成明确方向。
监管机构的立场多年聚焦于“防范风险”,然而,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已清楚显示:虚拟货币不再只是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组成。
指南形式犹如建议书
国家银行与证券委员会虽于今年1月和4月,分别发布了关于电子货币机构(EMI)与货币服务业务(MSB)的最新加密管理指南,涵盖密钥管理、加密协议、证书机制与硬件安全模块(HSM)等内容,技术层面并不逊色于欧美。
然而问题在于,几乎所有条文皆以“鼓励”语气撰写,缺乏强制性,也未设定合规时限,形式上更像建议书而非监管令。
更关键的是,配套的执行资源并未同步建立,造成“文件先进、执行滞后”的风险。在制度不完善、技术尚未落实、执行机制不透明的现实下,即使马来西亚有意发展虚拟货币生态,也可能因缺乏可信的技术基础而难以吸引全球机构进驻,最终被排除在国际加密资产价值链之外。
当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我们必须认识到,“合规”不应只存在于文书中,也不能只依赖市场自觉,而需要配套审计机制、基础科技建设与行政执行架构共同推动,形成完整的国家级金融科技治理系统。
回顾过去10年,若马来西亚的退休金体系每年将5%的资金以定期方式投入比特币,即使不计算高点高卖,仅按长期持有估算,其总资产回报将为全民带来数千亿令吉的增值。这种回报无法复制,但错过机会的代价却每年都在积累。
虚拟货币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而是全球金融转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马来西亚需要的不仅是一套法规,更是一种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政策自觉。
下一阶段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要做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未来5年,将决定我们是拥有建设权的经济体,还是被系统设计边缘化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