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贸易战转向欧美/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中美贸易谈判还未达成最后协议,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已开始爆发。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4月8日宣布,美国将对欧盟商品征收关税,其初步清单覆盖了从飞机到鱼类、乳制品、双筒望远镜、橄榄油和葡萄酒。



此前,美国表示正在考虑对一系列商品进行价值110亿美元(约451亿令吉)的报复性关税,以应对欧盟向航空航天公司提供的非法补贴。世界贸易组织去年裁定,这些补贴对美国产生了“不利影响”。

美国和欧洲就其各自的航空巨头利益,进行了长期的诉讼争夺战。

目前,欧盟仍在等待WTO关于在2012年发现波音公司获得数十亿美元非法补贴之后所具有的“报复权”的说法,当时WTO认为,这些补贴已经损害了空中客车公司的利益。

WTO还在今年3月份裁定,美国未能完全遵守其先前的裁决,即取消波音公司收到的所有非法补贴。

欧盟委员会4月9日表示,欧盟准备进行报复,在与波音的争端中,“欧盟决定报复的决心也在增强,欧盟将要求WTO指定的仲裁员确定欧盟的报复权利”。



欧经济雪上加霜

要指出的是,美国最新宣布的对欧盟的关税惩罚并不是美欧贸易冲突的全面。

美国此前威胁对来自欧盟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将会征收额外的关税,这一紧张局势目前尚未有最后定论。

有分析人士称,美国最新的关税提案,对于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欧洲经济增长来说是一朵“非常黑暗的阴云”。

美国与欧洲在关税问题上的冲突升级,并没有出乎安邦咨询智库学者的预料。

实际上,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在2018年就曾指出,美欧之间的军事和政治结盟并不等于经济上没有纷争,只要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美欧之间就将出现摩擦。

陈功强调,“全球贸易战背后所体现的世界竞争,其主轴在欧美之间,而不在中美之间”。

安邦研究团队在今年1月还判断,美国下一步的公共政策趋向就是,复制与中国贸易谈判的成功,向欧洲、日本、韩国以及加拿大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欧洲人和日本人将因为他们对世界多边贸易上的暧昧态度而付出代价,只是时间上稍微往后延迟一点。

欧日代价或大于中国

根据历史以及产业的基本逻辑,很可能出现的一种后果是:欧洲和日本付出的代价可能比中国还要更大。因为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的产品和科技远比中国产品和科技对美国的竞争性更强。

现在,当中美贸易谈判达成协议显露曙光之际,美国开始对欧盟动手了。

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展现了其强势和坚持不懈,在特朗普看来,贸易摩擦是其最为明显的经贸与外交目标,也是他最为在意的政绩。从第九轮贸易磋商来看,中美之间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很大。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压力的减小,将使得美国政府得以腾出手来,加大对欧盟施压。

如此一来,世界将陷入贸易摩擦的“三国杀”,考虑到美国和欧盟的经济体量、科技水平、贸易层次,美欧贸易战如果爆发,将会撕裂世界市场。

在安邦咨询的研究人员看来,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性还不小。与中国是单一国家不同,欧盟是相对松散的多国联盟,也是决策缓慢的官僚机构,其决策和利益平衡不会如中国那样迅速,这很可能会延缓美欧解决贸易摩擦,甚至可能激怒美国。

就此而言,中美如能优先解决大国间贸易摩擦,在世界变局中实际上是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主动。

全球贸易竞争的主轴不是中美之争,而是欧美竞争。全球贸易战的重心正在转向欧美竞争。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国际财经

美国欧盟等国已拨3839亿补贴 全球芯片战打得火热

(华盛顿13日讯)与中国角逐芯片主导地位的全球对决持续升级,美国和欧盟为主的大型经济体,已有近810亿美元(约3839.4亿令吉)投向下一代半导体。

彭博报道,这是全球多地政府向英特尔和台积电等公司划拨近3800亿美元(约1.8兆令吉)专项资金中的第一批资金,这些资金用于提高更强大微处理器的产量。
这将美国力主在尖端技术方面与中国的竞争推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将会塑造全球经济的未来。

“毫无疑问,我们在与中国的科技竞争方面已经破釜沉舟,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RAND机构高级中国和战略技术顾问吉米·古德里奇表示。

“双方都基本上已将此作为各自最高国家战略目标之一。”

起初围绕中国在关键电子产品领域快速发展的担忧,在疫情期间演变成全面的惶恐不安,因为当时的芯片短缺,凸显出这些微型设备对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从美国科技制造业的重振、到人工智能优势关乎台海和平平衡的论调,现在所有都处于利害攸关的状态。

美国及其盟友的芯片支出,对中国数十年来的工业政策来说是个新挑战,尽管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如何。

巩固贸易战线

大批资金的投入,令美中贸易战中的多条战线得以巩固,其中包括日本和中东等地。

与此同时,也给英特尔带来了关键“补给”,该公司一度是全球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头羊,但近年来却落后于英伟达和台积电等竞争对手。

美国的投资计划已经到了紧要关头,美国上月公布向最大的美国电脑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拨款61亿美元(约289亿令吉)。

这是对美国先进芯片制造商的最后一笔规模数十亿美元的拨款,美国对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电子等公司承诺的资金,接近330亿美元(约1564亿令吉)。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打开了资金支持的阀门,该法案承诺向芯片制造商,提供总计390亿美元(约1848.6亿了)的拨款,另外还有价值750亿美元(约3555亿令吉)的贷款和担保,以及最高25%的税收抵免。

这是拜登为寻求11月大选连任,而争取选民所作努力的核心部分,该计划拟重振国内半导体生产——特别是尖端芯片生产——并带来大量新工厂就业机会。

缩小与台韩差距

美国这些投资寻求的不仅仅是制衡中国,因为中国在先进半导体技术方面,目前仍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相当于几代的水平,美国还希望寻求的是缩小与台湾和韩国数十年来政府引导激励措施而形成的差距,这类措施使得它们已成为芯片产业的核心之地。

类似的支出热潮也加剧了美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盟国之间的竞争,随着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相关设备需求的增长,各经济体都想分得一杯羹。

“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负责政府半导体事务的美国商务部长吉纳雷蒙德,上个月在华盛顿的一个会议上表示。

“我们的敌人和竞争对手,他们的行动并不缓慢。他们行动得很快,所以我们也必须快速行动。”

全球投资计划

在大西洋彼岸,欧盟也制定了自己的463亿美元(约2194.6亿令吉)计划,来扩大当地制造业产能。

欧盟委员会估计,该行业的公共和私人投资总额将超过1080亿美元(约5119亿令吉),主要用于支持大型制造基地。

欧洲最大的两个项目在德国:一个是英特尔计划在马格德堡建设的价值约360亿美元(约1706.4亿令吉)的晶圆厂,其获得近110亿美元(约521亿令吉)补贴;另一个是价值约110亿美元的台积电合资企业,其中一半将来自政府资金。

此外,欧盟委员会还没有最终批准向这两家公司提供的国家支持资金,专家提醒称,欧盟的投资将不足以实现到2030年生产全球20%半导体的目标。

其他欧洲国家,难以为大型项目提供资金或吸引企业。西班牙在2022年宣布将向半导体领域投资近130亿美元(约616亿令吉),但由于该国缺乏半导体生态系统,其只向少数公司划拨了少量资金。

新兴经济体也在寻求加入这场芯片角逐战。印度2月批准了由规模100亿美元(约474亿令吉)政府基金支持的投资,其中包括塔塔集团竞标建设该国第一家大型芯片生产厂的计划。

在沙地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正着眼于今年进行一项“相当大的投资”,以拉开该国进军半导体行业的大门,不过具体情况尚未说明。

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已为自2021年6月启动以来的芯片计划,筹措了约253亿美元(约1199亿令吉)。

其中167亿美元(约791.5亿令吉)已分配给项目,包括位于熊本南部的两家台积电工厂,和位于北海道的另一家工厂——这家工厂的本土合资方Rapidus公司的目标,是在2027年大规模生产2纳米逻辑芯片。 

首相岸田文雄力争总投资达到642亿美元(约3043亿令吉),其中包括来自私营部门的资金,拟到2030年将国产芯片的销售额增加两倍至约963亿美元(约4564.6亿令吉)。

相比之下,首尔则避免像华盛顿和东京那样采取直接融资和补贴的方式,其更愿意为财力雄厚的财阀提供指引。

在半导体方面,韩国政府在估计2460亿美元(约1.16兆令吉)的支出中发挥着支持性作用,这个支出规模是从电动汽车到机器人等本土技术更广泛发展愿景的一部分。

韩国财政部周日表示,将很快公布一项73亿美元(约346亿令吉)的芯片计划,这将会带来进一步提振。

最终产能过剩?

有一个潜在的危险盖过了全球多地政府支持激增的影响:那就是芯片供应过剩。

Bernstein分析师萨拉·鲁索表示,所有这些由政府投资驱动而非市场投资拉动的制造业投资,最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

不过,计划中的新产能投产需要时间,时间跨度料将会降低这种风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