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腾讯云游戏探进东南亚

(北京3日讯)在上月进入日本市场后,腾讯目前正在东南亚和韩国物色合作伙伴,以提供云游戏服务。

新浪财经引述路透社报道,腾讯云游戏解决方案产品经理李国龙表示,腾讯尤其看到了东南亚市场的潜力,因为那里的用户不太热衷于在Playstation和Xbox等游戏机上玩游戏。



云游戏允许用户直接将游戏从云端传输到移动设备、计算机和游戏主机上,而无需下载,从而降低了对数据存储的需求。

“今年,走出去(进军海外市场)是我们的重要主题,我们正在探索所有的可能。”

冀国际收入翻5倍

腾讯云是中国仅次于阿里巴巴云的第二大云服务提供商,该公司上个月曾宣布,已进入日本云服务市场,重点是为游戏公司提供服务。腾讯云表示,今年计划将云业务的国际收入最多增长5倍。

目前,腾讯正在进行重组,试图向企业服务领域扩张。据腾讯的年报显示,2018年新生的云业务贡献了91亿人民币(54.6亿令吉),占腾讯全年总营收的3%。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全球华商1000 东南亚崛起台湾芯片强劲

报道:郭文德

冠病疫情终结,《亚洲周刊》2023年度“全球华商1000”榜单折射经济反弹。东南亚华商崛起上榜的数量明显增长,反映了东南亚经济地位益趋重要。英伟达、台积电两家公司夺下冠、亚军的位置,显示台湾芯片产业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引领着时代潮流。然而个别企业排名下降以至跌出榜外的案例,也在在提醒不同行业的华商,必须注意近来国际政治纠纷与监管环境的急剧转变。

刚过去的2023年,本来是世纪疫情终结的一年,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逐渐惠及各行各业,对于全球华商来说理应是个重振复苏的好机会。但是无奈它同时也是中美矛盾升级、南海危机恶化、俄乌战争持续与以巴冲突爆发的一年,各国政府推出了许多贸易限制与监管措施,复数因素交错之下,导致全球经济结构版图出现剧烈的变化。

出于精益求精考虑,这次“全球华商1000”榜单为了准确反映华商整年的局势,特别统一选取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市值、汇率作为排列标准,同时亦沿袭过往设计,列举各家公司的营业额、纯利、总资产与股东权益数字,并且另行计算企业的营业额、纯利的年度增长率及排列纯利名次,让读者可以更加清楚了解2023年的全球华商情况。

在更新华商的统计范围与入选标准后,2023年“全球华商1000”按年底市值排列的冠军是英伟达(NVIDIA)公司,亚军是台积电公司,季军则是腾讯,2020年上份榜单夺冠的阿里巴巴。下跌至第6名。此外,这次营业额最高的是中石化,纯利、总资产、股东权益最高的都是中国工商银行,4者均与上次榜单相同。

上市公司无法发表财报

《亚洲周刊》的“全球华商1000”榜单推出以来已有17个年头,可是过去几年由于冠病病毒肆虐,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一度遭到严重干扰,不少上市公司甚至无法如期发表财报而遭停牌,这也无可避免阻碍榜单的整理工作。幸好在上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随着世卫组织5月宣布结束全球卫生紧急状态,全球各国走上“复常”之路,华商榜单因此亦能再跟读者见面。

尽管如此,疫情打击的痕迹,依然切实反映在国际华商排名之上。2023年“全球华商1000”的总市值约为13兆7500多亿美元,比较2020年的上份榜单减少5%。好几家原本名列前茅的华商企业亦因为市值暴跌、除牌退市等原因,排名大幅下降以至跌出榜外。

不过在另一方面,疫情终结的效果,亦明显于2023年榜单里体现出来。最直观的一点无疑就是医药板块“退烧”,譬如深圳迈瑞生物、江苏恒瑞医药、无锡药明康德3家在这个领域排头的华商,市值已经分别是3年前的70%、57%和75%。

相关的保险、健康科技类公司排名同样有所下降,这些都属于冠病疫情告终在全球华商间的最佳写照。

台湾引领芯片发展

除了冠病疫情之外,近年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带动了全球对半导体芯片的需求,集成电路行业自然因此水涨船高。由台商黄仁勋、张忠谋创立的英伟达、台积电正好分别负责这条生产线上的电路设计销售、晶圆代工生产两端;它们力压其他华商,顺利拿下了2023年“全球华商1000”榜单的冠军与亚军。

政治纠纷主要领域

即使不算英伟达、台积电,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行业顶部其他华商企业,平均市值亦由3年前的100亿美元左右,跃升60%达到160多亿美元以上,可见市场确实对此领域前景颇有期待。
然而不能忘记的是,半导体芯片与人工智能科技、产品的重要性,也使它们成为大国政治纠纷的主要竞争领域,对从事相关业务的华商经营环境构成了一项不稳定因素。

美国对华绝大部分限制贸易措施,即是围绕这个领域而来。

正如不久前商务部长雷蒙多接受传媒专访时指出的,美方将半导体视为牵涉国家安全,所以对中国、俄罗斯等国限制出售芯片。

她又强调全球现正爆发“芯片战争”,而大部分先进芯片是在台湾代工生产,所以认为中国大陆希望控制台湾也是出于芯片的考虑。姑勿论其论断正当与否,她的说法可谓展现政治角力对半导体华商的影响。

东南亚新蓝海

在大国爆发竞争之际,相对处于漩涡之外的东南亚地区,得以趁机崛起成为下一个新蓝海市场。这项新局势折射在“全球华商1000”榜单上的,便是总部设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入选华商总数,由2020年的51家大增至2023的64家,并且自2014年后,难得地再有高达4家当地华商可以进入榜首50名内。

至于东南亚华商崛起最有代表性的案例,肯定要数印尼华商刘德光的巴彦资源(Bayan Resource)公司。它在上一份榜单明明仅是位于尾部的第971位,却于这次攀升到顶部的第41位,3年间实现了超过15倍的市值增幅。这家公司主要从事煤矿业务,近年疫情与政治环境令国际煤价上扬,使它能够点“煤”成金。

印尼华商林绍良创办的中亚银行、新马华商李光前创办的华侨银行,一直以来位列“全球华商1000”榜上最大东南亚华商的顶部位置,这次华商千大自然亦无例外,不过两家银行无论市值、赢利较3年前皆有近倍增长,发展情况也相比在两岸三地别的银行同业为佳,同样也可以说明东南亚的投资与营商环境受到市场追捧。

房地产受重大打击

只是市场必然有成有败,2023年对于房地产华商而言,终究是极为惨痛的一年。比对上份榜单的话,可以看到首20家市值最高的房地产公司,每家平均价值原先明明是接近200亿美元之多,现在这个数字却已经掉到了不足150亿美元。

此领域本来的冠军万科市值急挫70%以上,至于曾进入整个榜单100名之内的中国恒大集团,今时今日更跌出了1000名之外,风光不再,令人不胜唏嘘。

其余跟房地产关连密切的经销、建造行业一样受相当拖累。像是经营房屋出售、租赁资讯的贝壳集团,好不容易进入上份“全球华商1000”榜单的首20名,但是在住房交易寒冬之下,市值竟然大幅减少四分之三,今次名次随即跌出100名以外。还有代表建造业的中建集团,虽然它在股份公司榜上排名无大变化,可是市值始终减少将近20%。

造成近年房地产危机的,主要是中国大陆楼市销售下滑,引致个别房企的资金链断裂,过度贷款和高杠杆堆叠问题继而浮上台面。近月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针对相关问题推出对应政策,一方面在各大城市解除购屋限制,刺激购房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加强借贷监管的基础上,协助房企重新融资。有关措施相信能够挽救房地产的颓势,但是能否让它重现昔日繁华则有待观察。

监管风险迭至

房企借贷并不是唯一需要接受更多监管的领域,例如在2023年榜单截止计算的12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曾经发布《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建议立法对网络游戏作出极度严格的限制,此事引致腾讯、网易等公司的股票一度暴跌。

有关文件后来很快撤下,相关公司市值慢慢回升,但是一来榜单设计没可能反映此等后续的发展,二来当局亦未真正表示放弃监管。

西方国家监管政策当然也盯上了出海的华商,以今次榜上第7名的拼多多为例,它去年8月特别成立一个“法律与合规委员会”,由创办人陈磊亲自领导,协助旗下国际电商平台Temu应付美国与欧盟当局在逃漏税、侵犯私隐及产品环保规格等多方面的质疑。尤其是上个月Temu宣布欧盟用户数达到7千500万,超过《数字服务法》的监管门槛,可以预期未来所受的压力只会有增无减。

另外,随着经合组织通过全球最低企业税率方案,各大主要经济体即将于今年开始相继落实相关机制,统一要求跨国巨企缴交最低15%的税负,藉此杜绝避税问题,对未来经营环境必定会构成影响。

以上监管政策有些真的是为客户权益或可持续发展着想,有的则像前述美国芯片贸易限制那样,存在较浓厚的政治考量。无论如何,华商日后必须更加顾及此类监管风险。

华商协作展现活力

纵使先后经历疫情打击、政治压力、监管要求,全球华商于2023年的总体表现还是相当亮眼。今次入选《亚洲周刊》榜单的1000家华商,尽管合计市值比2020年上份榜单微跌,不过余下其他更反映企业财政实力的营利、资产、股东权益等指标一律都是有所上升,这足以说明全球华商在近年的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增长活力。

无独有偶,新一届世界华商大会日前确定将于今年9月在马来西亚举行,大会主题订为“擘划新序,共创新局”,筹委会主席、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会长卢成全说,会议“将聚焦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格局,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绿色投资、东盟投资机会,以及中国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这的《亚洲周刊》“全球华商1000”榜单前面的相关分析不谋而合。
华商应合力影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2023年实际更是世界各地反华声音涌现的一年,且这次不限于民间的反对意见,还有诸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立法,禁止没有美国国籍或居留权的中国公民持有房产的官方系统性打压。

面对这种无理抵制,全球华商也应该合力发挥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影响力,一边保护同胞免受损害,一边通过行动,表现华商根本无意推行什么经济入侵,来化解无理的仇视、歧视的根据。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