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受个人投资者热捧
中国地方债暗藏风险

(北京24日讯)众所周知,中国股市不适合胆小的人。不过,其他普通资产可能也同样令人生畏。

今年,以往由银行独占主导的中国地方债市场面向个人投资者开放。随着大范围刺激政策的开展,中国这么做有一个有力的动机:需要有人买债来为此买单。



美国也试验过这种模式,约有一半地方政府债券由家庭持有。这些资产被认为超级安全,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不用去管。当然中国也可以效仿发展类似体系,也或许是想想而已。

中国一直在想着如何盘活散户的资金。中国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早在2012年就提出这一设想,认为地方债可出售给当地居民,可构成地方政府债务体系的约束。不过以前任何想要吸引广大个人投资者的努力都不曾取得进展。

今中国已打开闸门,计划今年发行2.15兆元人民币(约1.34兆令吉)的专项地方债,以为基建项目融资,这一规模高于2018年发行的1.9兆元人民币(约1.19兆令吉)。

根据新规,无需投资经验也能购买地方债,但前提是债券的评级达到AAA。

由于几乎所有地方债都有着靓丽的评级——除了内蒙古等情况不佳的个例,所以实际上任何人都能够投资。最低认购额度仅为100元人民币(约62.5令吉)。



散户们于是掀起了疯狂的投资热潮。北京市发行的5年期3.25%地方债被一抢而空。宁波市发行的3年期债券票息为3.04%,仅比2.75%的基准存款利率高出29个基点。

不过,有些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不是所有地方债天生都一样,虽然在市场看来没有差别。财政部对新发行的地方债要求非常严格:建议各地政府新债发行利率仅高于同期限国债25-40个基点,有些地方定的利率更低。

比如北京最近发行的10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3.33%,仅比同期国债高出18个基点。而天津地方债的票面利率为3.39%,仅高出6个基点。

然而,北京和天津的财政状况有着天壤之别。去年北京税收收入增长了6.5%,达5790亿元人民币(约3618.75亿令吉),约占其总现金流入的73%。而天津的税收收入却下降了8.9%。

为避免这种财政差距爆发大范围问题,财政部采取间接办法:对于出现问题的地方债,当地将不能举新债。

没有政府明确担保

更令人担忧的是,所有这些所谓的专项债都不包括在市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之内;换句话说,这种债券没有政府明确的担保。

从理论上讲,标的项目的现金流可以覆盖本息支付,因此这些债券的信用状况独立于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

部分新发行的地方债建立在美好假设之上。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向个人投资者刚发行的2.2亿元人民币(约1.38亿令吉)票息为3.8%的地方债,资金用途为某县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省政府将通过拍卖该县土地来向债券持有人支付,预计土地价格未来五年可每年增长6.4%。而中国小城市房地产市场供应本已饱和,这一计划着实听起来有些“宏伟”。

最近中国知识分子们一直在讨论“财政联邦制”,即地方政府应有权收取和支配税收收入。而当前中国的资金流向恰好相反:市政府要费劲力气创造税收,然后上交给财政部,再由财政部决定如何分配。

如果没有慷慨的财政划拨,即便像北京这样富裕的城市也会入不敷出。这就是为何敢买地方债的人得有信心国家会一直派发大礼包。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谈论财政改革,但却鲜有动作。因此在真正的市场力量占据主导之前,个人投资者最好还是离家门口的这种投资远一点。

作者:Shuli Ren(彭博专栏作家)

反应

 

国际财经

政策支持推动资金回流 中国股汇假期后迎开门红

(北京6日讯)中国A股主要股指在假期后的首个交易日高开,在岸人民币亦强劲,主要受政治局会议偏积极定调、港股连续走高等积极因素带动。

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盘中均涨逾1%,创业板指数最大上涨近2.6%,在主要股指中涨幅领先。在岸人民币追随假期期间离岸升势,开盘后大幅补涨至7.20一线,触及逾一个月高位,离岸人民币在7.20一线偏弱交投。

港股则在周一早盘窄幅波动,截至上周五恒生指数已九日连涨,为2018年年初以来最长。

于上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并表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此外中国制造业PMI连续第二个月扩张,显示复苏势头强劲。外围环境也现改善,美国4月非农就业数据弱于预期后,交易员对美联储降息时间的预期提前至9月。

外资在再平衡需求下回流中国,也成为近期推动中国股市的一股重要力量。中信证券在报告中指出,步入5月随着财报季落幕,政治局会议定调,美元降息预期明确等,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强烈。早盘北向资金净买入A股已逾100亿元人民币。

在地产支持政策下,上证房地产指数领涨沪指五大行业分类,中资地产在香港涨跌互现。

风险偏好上升施压国债走势,周一早盘10年期国债活跃券偏弱,30年期品种跌幅更明显,均未能延续假期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涨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