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袖强的“高潮”、“鸡蛋”…/许国伟

民政党主席马袖强日前在“马华民政团结势更强”集会的一段演讲视频,在社交媒体流传,引发讨论。



马袖强是用华语演讲,间中有些口误,配上他率直的反应,而相当逗趣,这段视频是充滿笑声与掌声。

喜欢他这段演讲的人,会觉得很幽默风趣,但不喜欢他这段的演讲的人,就針对他的口误,从“高潮vs高峰”,“恩恩爱爱vs恩恩怨怨”及“鸡蛋vs子弹”來揶揄批评他。

当然,马袖强这段演讲,也不只是这几个口误的內容。

他的演讲角度很多,从马华与民政要合作放弃零和心态,也批评在野党联盟的变脸反覆无常,还有两线制沦为两代制。

这样的內容,其他马华或民政的领袖可能也都会说,也可能都说过,但不会引起你太大的兴趣。但是,马袖强的呈献方式,却让人觉得有趣,不会觉得闷。



有朋友说,那一刻,仿佛想起了,民政党前主席已故林敬益的演讲风格。

林敬益是英文教育背景,他说广东话比华语流利,他说的华语也不完全标准,也常“拉拉卡卡”,也时有口误;但是林敬益不管是演讲或是记者会,都是有话直说,风趣十足。

学林敬益谈笑用兵?

在大拋笑弹的背后,是他幽默风趣的真正深意,就是谈笑用兵。

他的诙谐风趣,能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能隔山打牛敲山震虎,能让吃辣椒的人辣到没声出。这些都是需政治智慧淬炼而有的。

林敬益有“红毛直”,就是直爽坦率,讲话时七情上面,口误时莞尔傻笑。这都让听他演讲,或采访记者会的人,印象深刻。

马袖强有没有学林敬益,我不知道,但比起许子根演讲作风谨慎温和,偶尔一些冷笑话,马袖强的谨慎温和之余,多了來自直率反应的风趣。

他也是受英文教育,同样有“毛红直”,同样讲广东话流利过华语,同样讲华语时口误而有莞尔反应,都会让人觉得,没有太作伪的表现。

当然,有些朋友会说,政治人物都厉害演戏。

政治领袖确实多少都会演,但这些口误,还有发现口误及“我不懂你们笑什么”的直率反应,总不能预先采排吧?又或场场都來个“鸡蛋vs子弹”,或“高潮vs高峰”來搏红吧?

自吹自擂讲成绩的演说,是无法吸引人的了,但这些年來,政坛也充斥政治人物惯用“阿扁式”的演讲风格,少不了嘶喊与咆哮,再伴隨声声“对不对?”,“是不是?”,用夸张,煽情,羞辱,谩骂的方式,來吸引听众。

或许,当我们厌倦了这些激情表演式的演讲时,马袖强用了三天夜里的休息时间,努力学着汉语拚音而用华语的演讲,反而让人有了些新鲜感。

或许,你看到的是让你讪笑的口误,但我看到的,是一个英文教育背景的政治领袖,认真学习华语的努力,还有那久违了的“谈笑用兵”演说方式。

反应

 

言论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