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领薪与否,只是沽名钓誉/许国伟

希望联盟双溪毛糯国会议席候选人拉玛南说,如果他在本届大选中胜出,国会议员的薪酬,他一令吉都不会领,而会捐给该地区的宗教场所。

当国会议员,每个月所得有多少?基薪是1万6000令吉,加上各种津贴总共可得2万5700令吉。

这些津贴来自哪里?这包括应酬、交通、路费、电话、礼服等津贴;遇上国会开会,每天有400令吉,而出国出差都享有酒店餐饮津贴。

当然,这笔薪酬和各种津贴,会让普通老百姓大喊羡慕。

但,对拥有超过6000万身家的拉玛南来说,这笔钱可能只是九牛一毛。

问题在于,选民对国会议员的要求和期望,是这每个月2万多令吉的钱吗?

其实,类似拉玛南这种扬言当选不领薪酬,以示自己一心为民服务的政治人物不少。像特朗普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也是这么说。

对资产超过百亿美元身家丰厚的特朗普来说,总统年薪40万美元,也是九牛一毛。

但是,当上总统后的特朗普也爆出不少争议,包括多项惹争议的自肥计划。

当然,特朗普的功过,各方看法不同。

不是白给你

但是,政治人物毕竟都厉害打算盘;政客给你的,都不是白给的,会从其他地方赚回来。

所以,说到底不是选民给不给得起国会议员的薪水福利,而是选民要问,给你这薪水福利值得吗?

别的不说,单看国会的议员出席率,有多少议员的出席率低得可怜。更别说,有多少议员没有真正做好立法和监督的责职?

毕竟,忙着出席商业活动剪彩,出席社团活动拍照,不该是国会议员的本职;就算热心宗教事务,那也是功德,不应算是议员的表现。

说到底,大家关注的,该是问政和行政能力。

领不领薪水,捐不捐薪水,只是沽名钓誉。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