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网民为何物?/黄子伦

从社交媒体出现后,我们生活里多了一些新名词,而我认为“网民”最具代表性。以前我们喜欢说“其他人”、“市场”、“民意”等等,都非常抽象,现在透过网民在社交媒体的反应而变得具体。

随着面簿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表情选择,网民的意见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如果我们今天问:“什么是网民?”、“网民是谁?”、或者“网民的意见重要吗?”等问题,恐怕自己也觉得茫然。

一股声音要有力量,纯粹的“量”并不能代表什么,你必须能够满足一定门槛的“质”才算数。因为任何人都能够发表意见,而且沉默永远都是大多数,所以你根本无法估计这些发表意见的网民到底有多少人、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谁,他们的意见是如何形成。这一切,你都无法估算。只用“量”来评价一股声音的力量,无非是粤语里的“声大夹恶”,不过,震耳欲聋不等于正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调侃“网民自相矛盾”或者“网民一时一个样”。

其实,更真实的世界里,那些观点互相矛盾的网民根本就是两拨人。就好像经济不景气时,而名牌店里却人潮汹涌,大家都会问“说好的不景气呢?”,但他们可有想过这些排着队买名牌的群体和那些被经济不景气所冲击的群体,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群体。因此,如果我们把所有网民都视为是“同一个人”来分析,根本就是在自嗨和自我误导。

要是企业根据网民的意见而做决策的话,就非常容易犯错。因为绝大多数的网民根本没有第一手资讯,却要硬充专家。更重要的是,网民发表意见的成本是极低,只有当他们从自个儿口袋掏钱时才会开始思考,所以很容易发生言行不一的事情。这种口是心非的因素,也是民调常常失灵的主因。

许多从事社交媒体行销的人们在给客户报价时都会面对一道问题,那就是“这笔费用可以获得多少回报?”这其实每个人都不知道,行销的人不知道,客户也不知道。纵使有不确定性,客户花钱时也是需要给自己打底。就像那句广告名言:“我知道每年有一半的广告开销是浪费钱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如果连广告这个存在许久的行当都无法给出一个大概,遑论我们要去判断网民的喜好呢?如果无法判断,那又为何要在乎他们呢?

香港导演王晶之前在节目里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影评人批评为“烂片”,他也只是淡淡地回应:“嫉妒而已,有什么烂片。你(影评人)有本事拍这么多吗?既然烂,怎么可以拍这么多呢?当然不烂了”。在他眼里,同行互评以及观众花钱买票才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评价。

而那些推崇网民影响力的人们喜欢非常夸张的少数例子来论证其影响力的存在,但我们仔细想想,除却这些少数个案,绝大多数时候网民的意见都是虚无缥缈,也欠缺公信力。请问这样的言论,我们需要理会吗?与大家共勉之。

反应

 

国际

报告:网民规模近11亿人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近八成

(北京22日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近八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星期五(3月22日)在北京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互联网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中国去年持续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一是城乡上网差距进一步缩小。截至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

二是群体间数字鸿沟持续弥合。2577家老年人、残疾人常用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超过1.4亿台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完成适老化升级改造。

三是公共服务类应用加速覆盖。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明显,较2022年12月分别增长9057万人、5139万人,增长率分别为20.7%、14.2%。

《报告》称,中国互联网应用去年持续发展,新型消费潜力迸发,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助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一是文娱旅游消费加速回暖。截至12月,在线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达5.0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8629万人,增长率为20.4%。

二是国货“潮品”引领消费新风尚。近半年在网上购买过国货“潮品”的用户占比达58.3%;购买过全新品类、品牌首发等商品的用户占比达19.7%。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