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慕尤丁不走了/许国伟

掌权的政治领袖说要退位,说要交棒,都是一场政治博奕。领袖赌的,是身边人的反应;身边人赌的,是该站队哪边?

先说一个故事。

清朝晚期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光绪就只是挂名的皇帝。国事艰难,慈禧也知道有不少人不满,盼着光绪能早日亲政。

光绪和身边的臣子,也都在等自己到了18岁,慈禧能还政让自己亲政。

惊喜,往往来得太突然。光绪16岁那年,慈禧下旨隔年要挑个吉日,自己要退位,让光绪亲政。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慈禧身边的人,纷纷恭请老佛爷收回成命,说大清国还需要老佛爷。

慈禧的试探

光绪身边的人,就犯难了,是该开心地奉旨让慈禧退位,又或要恭请老佛爷继续听政?当然,他们都不傻,看出这是慈禧的试探。

从光绪的老爹到光绪的老师,全都上奏恭请慈禧暂缓还政,大家还是照现在的做法,继续先向太后请懿旨,再来办差。

就算是光绪,也诚惶诚恐地请慈禧继续领导。毕竟,实权在慈禧手里,大家都知道该站队站哪里。

获得了满朝大臣支持后,慈禧也乐得不走了,还名正言顺地训政了。

故事说完了。

日前,土著团结党主席丹斯里慕尤丁在大会说,明年党选不寻求蝉联主席,要交由其他有潜质的领袖来领导,还说这是自己深思熟虑,而非一时兴起的念头。

土团党上下一致喊到,拒绝让慕尤丁走,因为土团党还需要他领导。土团党各个领袖纷纷表态,也纷纷表忠心。

早前获慕尤丁点名要裁培,而出任国会反对党领袖的土团党总秘书拿督斯里韩沙再努丁,更是要求慕尤丁继续领导,高喊“我们会与你同在,我们爱你!”

然后,慕尤丁不走了。

哦,对了!当年希望联盟执政时,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说要退位交棒给拿督斯里安华,类似的故事也上演了,一样有人表态表忠心不让走,马哈迪当下也不走了,说另订个日期再交捧。

每当看到掌权的领袖,面对内外一些压力,公开说要退位要走要交棒时,不妨翻出慈禧要交棒给光绪的故事,重温重温。

反应

 

言论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