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太阳底下没新鲜事/许国伟

吉打看守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努西、民主行动党主席林冠英、民政党主席拿督刘华才博士,这3人对媒体的6州选新闻贡献不少流量。

他们相关的政治新闻,乍看及听之下,似乎挺新鲜。

旧招新用

但,只要对过去政治历史熟悉,或在网络上搜寻,不难发现他们和他们的政党,很多时候是旧招新用。

例如,沙努西的演讲风格,简单直接粗暴,攻击对手不留余地,揶揄嘲讽样样都来。

沙努西演讲时一句句kepala bapak hang,就像有些人在政治演说时,一句句“对不对”,总能炒起现场情绪和气氛。

这种演讲风格,行动党领袖一点都不陌生。

沙努西言论涉及3R遭控后,在支持者和支持者中人气不减,因为他们认为他是遭政治指控。

这情况,让人联想到5·09 大选前,林冠英因低价买豪宅遭提控案,当时支持者也指这是政治指控,林冠英人气依然不减。

再例如,伊斯兰党副主席依德利斯阿末要证明没有推行过暴政,就说伊党没杀过任何一个华人,也没刺伤任何一个印度人。

这言论惹起不少批评,不过他也不是新招。

因为,2012年林冠英就说“回教党没有杀过一个华人”,来证明伊党不残暴。依德利斯阿末只需照搬来用。

另外,林冠英在批评民政党跟伊党合作,还有指责绿潮来了就没酒喝没猪肉没万字不能穿短裤,还有行动党领袖也指责民政党无力阻止伊党的禁酒禁赌政策。

这番话语,其实不新。

因为,早在行动党在替阵和民联跟伊党合作时,马华就是这么攻击和骂行动党的。如今类似的话,行动党拿来骂民政了。

至于刘华才在替伊党说话,还有反驳行动党的指责,同样的只需翻出过去行动党在替阵和民联时代,为回教党缓颊时说过的话,就能搬来照用。

民政要回应在盟党里受老大哥伊党欺压,就只需参考以前马华回应行动党指责在国阵里受巫统欺负的谈话,翻炒一样也能用。

当然,自家以前在国阵里也没少过遭巫统欺负,如今要说漂亮话,也是熟能生巧。

有句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我国的政党和政治,似乎也是一个死循环,唱戏的主角换人或不换人都没关系,反正剧本都一样。

反应

 

言论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