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再教育民众小心受骗/许国伟

最近有三则诈骗报道,颇值得留意。

第一则,警方公布诈骗集团火力全开大撒渔网,短短一个星期内有超过800人上当。

第二则,诈骗集团在社媒开设群组不断拉人入群,只要有人点击链接就骇入手机通讯录,假冒身分诈骗。

另诈骗集团在社媒群组鼓吹包赚的投资,甚至扬言投资100令吉一天可回酬7000令吉,还是有人信。

第三则,诈骗集团冒充全国诈骗回应中心(NSRC)联系民众,就等目标放松警惕时,伺机诈骗。

这实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除了警惕冒充NSRC的作案手法,还要留意诈骗分子利用人们不甘心受骗,一心急着追回遭骗的钱,结果心急则乱。

有报道就指出,有人在社媒咨询各种追回失款的方法,诈骗分子就假意提供帮助和咨询,然后再伺机诈骗受害人,收取各种咨询费手续费已是诈骗了,甚至还进一步盗取个人资料,狠狠再诈骗多一次。

然而现实是,明明关于诈骗的提醒警惕和防诈识别报道,已经很多,甚至身边都有亲友曾中过招,足以让人更警觉。

但是,上当受骗的人,还是这么多。

这或许也不是贪心的问题,更可能的是侥幸心。

买的没有卖的精

贪心固然会利令智昏,分不清这是糖衣陷阱而中招;侥幸心却是清楚知道,这是投资骗局,但坚信自己能赚到还能全身而退。

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

如果你知道诈骗集团为了让你上钩,为了骗你而有多么努力,准备有多充分,学习有多刻苦,演技有多精湛时……就会知道自己心存侥幸,是多么天真了。

说到底,人需要有自知之明,别以为能跟诈骗集团周旋,还能咬一口肉就跑。

因为,真正该先跑的,永远是自己。

诚如财政部副部长沈志强早前说到,“如果听到不会亏损,非常理想,只有一次机会,巨大盈利这类的口号,就要马上逃跑”。

这句话确实该推广,再教育民众小心受骗。

反应

 

言论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