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从讲一个历史开始/许国伟

2月时,登嘉楼伊斯兰党主办的青年集会,一队穿古装带兵械道具游行的队伍照片,引发热议和关注。

当时伊党领袖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一场角色扮演(cosplay),无需小题大作,还呛批评者有回教恐惧症。

记得,不少朋友看了照片,直觉联想到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战争历史。

我当时指出,从锥型头盔、图案盔甲及盾牌兵械造型来看,更像是奥斯曼帝国 (Ottoman Empire,1299年—1923年) 军队士兵。

奥斯曼帝国,是回教世界的骄傲。

奥斯曼帝国在鼎盛时期,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动员大军,于1453年攻破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压制了欧洲各国和基督教势力。

我当时提出一个问题,这装扮成奥斯曼军人的游行队伍,是在伊党上下强调回教徒和马来人才是这片土地主人的氛围下,这cosplay究竟是要展现什么意图?

如今,吉打州大臣拿督斯里沙努西,不论是巧合或是故意,似乎给出了答案。

据报道,沙努西最近在一场超过万人的大型祈祷会,把槟城比喻成君士坦丁堡,还说,若邻州是君士坦丁堡,各位就是穆罕默德二世。

“我们会夺下君士坦丁堡,不是以武力形式,而是凭着决断和决心,吉打民族不会再遭边缘,不容许再遭践踏、蔑视,而会重新崛起保障主权。”

鼓舞党员士气

沙努西用这段回教历史来鼓舞党员士气,再回看之前伊党青年团的cosplay,两者是互相呼应,极可能是他甚至是伊党的竞选策略之一。

囯盟打州选,离不开民族与宗教两招。最能激发基层热血,最具感染力能让党员同仇敌忾的,就是召唤出英雄,塑造敌人。

对抗殖民者有英雄末基劳,攻下君士坦丁堡有英雄穆罕默德二世,民族英雄与宗教英雄都有了。

敌人呢?

从早前“政府由非回教徒主导”,到“槟城属于吉打”,再从对抗殖民者到夺回君士坦丁堡,这些论述贯穿起来,除了一再制造马来社区的危机感与不安感,就是制造敌我对立,加强整个社群需要英雄带领他们抗争的情绪。

这一切,沙努西就从讲一个历史故事开始。

反应

 

言论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