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人民真的厌了/许国伟

雪州苏丹沙拉夫丁殿下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说出了不少人共同心声。

“我们已受够了政治,人民已厌倦,朕也听腻了。醒来吧,全体议员们……。

“记住,不要以为自己在人民心目中很受欢迎,就来到雪州辱骂蔑视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礼貌去了哪里?”

殿下是不点名斥责一些群体及政治人物,在竞选活动上使用粗俗字眼,还牵扯到王室。

殿下虽不点名,但不妨碍大家猜测所指的是谁。

其实,殿下提到的政客粗俗无礼、辱骂蔑视政治对手行为,国内很多政治领袖皆是如此,且行之有年。

曾经,政治领袖在竞选期间,谈的多是批评失策、斥责贪腐、痛陈无能。有没有用词粗俗地大骂?有的,不是没有。

后来,可能是市场反应良好,政治演讲普遍越来越趋向流里流气。台上在辱骂嘲弄对手,一味人身攻击,也能赢来台下满堂喝采。

这股风潮赶上网络普及时代,社交传播率点阅率极高。领袖及团队会认为,这意味广受欢迎。

辱骂越“俗搁有力”越窜红

于是,不只政治领袖乐于这么做,连谈时事评政治也要重口味,辱骂得越“俗搁有力”越快窜红。

这套在中文政坛及网络圈纵横天下的流量密码,如今马来政治领袖也运用得心应手。

以吉打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努西为例。喜欢他的,就爱他敢怒敢言、义正词严、言词犀利又接地气,能引起共鸣。讨厌他的,就恨他胡说八道、态度噐张、用词粗俗又无礼,听了就反感。

这种情况,这种心情,说来一点都不陌生。毕竟,拥有这特质,评价两极的政治领袖多的是。

殿下说,辱骂不是马来人的文化;相信,辱骂也不是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华人。

更何况,经历了这么多年政客浮夸表演式的辱骂对手,然后曾经骂得一文不值,如今山盟海誓称兄道弟,又再周而复始辱骂新的对手……

不只殿下,人民真的厌了,也腻了。

反应

 

言论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