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钟灵”是简化字唯一的规范写法/杨欣儒

《言论版》1月25日刊登了王介英博士的大作〈汉字规范与钟灵校名的繁简〉,提出了中国几个法定文件,作为支持母校规范写法的证据。笔者想在此做补充。

首先必须确定的是任何一种语言文字的写法,都有其一定的规范准则,正如马来文的新拼音制(Ejaan Baru),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行后,所有的拼写都必须根据我国马来文制定的最高机关国家语文局(Dewan Bahasa)所规定的新拼音制。th已改写为s、dh 为d、ch为c,不能由个人喜爱而任意更改,你不能因为你的姓是chan,就坚持所有的c都必须改为ch,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书写汉字,我们也有一定的规范准则,正如王博士提出了中国政府颁布的几个文件:《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汉字部件规范》等。这些文件都清楚注明只有“钟”,没有“锺”。“锺”字出现在中国教育部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于2009年8月20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里。这里必须补充说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是制定汉字的最高机关,地位等同制定马来语的国家语文局。《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了8105个汉字,该表特别注明“锺”只能用于姓氏人名。率先收录了“锺”、并注明只能作姓氏的权威词典为《辞海》(第六版,2010年)。

2013年6月,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式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过后陆续出版的几部权威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都明确解释“锺”只能作为姓氏人名使用;“钟灵毓秀”不能写为“锺灵毓秀”。

“钟灵”源自“钟灵毓秀”

总之,至今没有一部词典收录“锺灵”。著名语文杂志《咬文嚼字》去年4月号(26页)标题为《说“锺”》,曾经委婉地指出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钟灵中学”的“钟”还是不改成“锺”比较好。

先贤为母校定名为“钟灵”与“钟灵毓秀”有关,绝对与锺氏家族无关,为何董事会仍然一意孤行,坚持采用与“钟灵毓秀”无关的“锺灵”?



笔者曾于2015年10月见了董事会主席,也把所有有关“钟灵”的复印文件交给他。令人遗憾的是过后,他和其他校友与有关人士讨论及校名时,从不展示这些资料,以示客观及诚意为母校正名。作为领导,必须有从善如流的胸襟,绝不能坚持己见,误导大众。

《钟灵95周年》特刊曾刊载一位校友的文章,也许董事会就以此敲定校名的写法。该文内容自相矛盾、言不及义,根本就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服大家“锺灵”是规范的写法。一方面他强调“锺灵”是特殊名字,可以任意书写,这是想当然尔;但他一方面又承认“锺”只能用于姓氏。依其逻辑,如果你要注册一家公司,马来文上的Syarikat  Cuci XX,因为它是特殊名字,是否可以改为Sharikat  Chuchi  XX?“钟灵”源自“钟灵毓秀”,与“毓秀”是不可切割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对于那些不明白语言规范的人,只能以“夏虫语冰”来形容。

归咎电脑软件

有两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请读者明智判断。其一,董事会曾在某报发表不能采用规范的“钟灵”,因为电脑软件问题,《百周年特刊》只能打出“锺灵”。奇怪的是,钟灵人才济济,连一个小小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似乎是自欺欺人!其二,有部分董事以为中国政府将来会把“钟灵”修改为“锺灵”。这种想法未必过于天真了吧?试问一个国家的权威机关能因一个无知的看法而接受错误的写法,权威辞书能随意修订规范的词语?正如国家语文局能因为你的姓氏chan而把所有的c改为ch?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董事会曾于几年前发布通告,指示校名只能采用“锺”灵,不能用“钟”灵。既已发出错误的指示,碍于面子,董事会只好将错就错,不敢收回。试问:董事会面子重要还是校誉重要?须知校名写错不只辜负了先贤为母校取名的一番苦心,更破坏堂堂一所名校的形象!请记得,真理永远是真理,真理不畏强权。

最后,谨以对联作结:锺灵岂能对毓秀?将错就错错到底!顽固亦可配无知,既欺尤欺欺何时?横批:亵渎校名。

(作者为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副主席、董总课程局华文学科顾问;于七十年代末受邀于各地主讲汉语拼音与简化字;1987年出版《语音与文字》。)

反应

 

言论

谈数字、数位与数码/杨欣儒

digital这个词语最近在我国媒体频繁出现,不同媒体有不同译名:数字、数位、数码。

根据《南洋商报》4月26日A3版的标题是“国家数字公司委任5新董事”,显然,这个译名 “数字”,是根据主流大陆的译法。原来digital有3种译名,大陆叫“数字”,台湾叫“数位”,港澳叫“数码”。

早年(约十多年前),本地媒体只见“数码”,例如数码相机,大家尚未知道有“数字”这个译名。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媒体用词倾向于主流大陆的用法,所以媒体采用“数字”的占多数。

谈起大陆的译名,不得不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它是世界汉语译名的权威机构,迄今处理了约160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工、天文、心理、交通、建筑等。

上世纪90年代初,“汪辜会谈”顺应民意,把“探讨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迄今两岸已在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对照研讨活动,出版名词对照本达20多种。

笔者最近参考了名词委出版的《两岸科技常用词典》,发现两岸统一词语倒是不少,例如:环境保护、农田水利、泡茶效应、体温计等。

两岸存在大量同物异名

不过,两岸仍然存在大量的同物异名,以下为几个例子。特快专递(express mail),台湾叫“快捷邮件”;宽带网(broadband network),台湾叫“宽频网路”;生理反射(physiologic reflex),台湾叫“生理反应”;核反应堆(nuclear reactor),台湾叫“核反应器”;导弹(guided missile),台湾叫“飞弹”;数据文件(data file),台湾叫“资料档案”;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台湾叫“奈米材料”;收件箱(inbox),台湾叫“收文篮”;二进制/二进位制(binary system),台湾叫“二进位码”;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台湾叫“人口老化”;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台湾叫“人机交互作用”;智能卡/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台湾叫”智慧卡”。

一些词语我国惯用的,却原来是台湾特有的词语,与大陆的有异。例如,喷射飞机(jet airplane),大陆叫“喷气式飞机”;晶片(chip),大陆叫“芯片”;档案夹(folder),大陆叫“文件夹”;奇异果大陆叫“中华猕猴桃”等。

同物异名不利于信息传达与交流,两岸之间词条的对应问题必须尽早解决。这样,对于我们海外的汉语媒体工作者与读者就不会产生混淆。希望两岸的科技名词能尽快统一下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