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语言歧视”与“语言安全”(下篇)/林国安

“语言从来就是政治、文化斗争的有效工具,是获取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持和发展国家——民族共同文化的重要内容。”

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也曾放言:“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环视当今全球族群冲突问题,西方一些现代化的理论家认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很多语言的、文化的差异性,只要通过全球化和趋同化即可解决。于是,在多元民族国度,少数民族、非社会主流语言文化,“被同化”于强势民族和主流社会语言文化。这是当前东南亚、南亚、拉美等地区族群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

树立“语言安全”意识

“民族语言安全”、“文化传播安全”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上文所述“语言歧视”现象,是极有可能转化为“语言安全”危机,破坏多元民族社会语言文化多样性优势,影响民族融合、和谐社会构建。

因此,少数民族群体处身多元民族社会,必须树立“民族语言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民族语言的尊严与使用权益,慎防语言遭受歧视、侮蔑、打压、攻击和不公正对待,又要保持语言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纯洁性,防止主流社会强势语言及其它外来语的污染。

另一方面,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化传播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须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互学互鉴,避免文化冲突引发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章:

“语言歧视”与“语言安全”(上篇)/林国安

反应

 

言论

华文教科书与阅读素养培育/林国安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马来西亚经济监测——弯曲竹笋:强化基础能力》报告,揭示关于我国教育情况的若干调研结果,其中包括:42%我国学生经历五年级学习,仍未达到熟练的阅读能力水平,而处于社会经济弱势的学生,高达61% 未达熟练水平。

此外,我国中小学生平均在校12.5年,但学习成效仅等同在校8.9年的学生。

世界银行的调研报告是继PISA 2022阅读素养测评报告之后,再一次证实我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不达标的情况。

教育学界应正视这一问题,并寻思对策致力发展与提高我国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是一种素养,也是学校学科阅读、理解和学习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基础,蕴含深厚的教育意涵。

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阅读目的、兴趣与学习特性,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不同类型资料的读取和解读,建构意义,反思与批判思考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丰富个人的知识与思想,拓展理解力与判断力,提升运用阅读所得能力,为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奠定根基。

就学校教育场域而言,语文学科教科书是实施阅读教学、培育阅读素养的主轴。笔者从华文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使用特点,略述其对培育学生阅读素养的规律和意义。

可采“群文阅读”教学

从策略上说,由于华文课程内部结构、教学方式和课时安排的特性,华文教科书的篇幅和选文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也不需要承担“海量阅读”的任务,但可以突破“量”的局限,以“质”优化阅读素养培育。

在这方面,华文教科书可以依据单元主题组织选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学生围绕某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实践,培养比较、综合、分析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华文教科书选文要严格依循既定选文标准,每一选文要求起到学习语文的示例典范作用,而且其教学与学习要有明确“目标导向”。

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要突出课程教学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让教师教学有所依据,学生学习有所定向。

其三,构建“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大阅读”教材体系,设置与善用“拓展阅读”,提供读书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扩展阅读面,沉淀“读书”意义。

从课文编选取向看,华文教科书不仅立足“语文本位”,还包含“跨学科文本”选文取向,提供学生多元文本阅读情境与经验。选文类型也要包含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混合型文本等;像学科知识短文、说明书、各式统计图、各种图表等非连续文本应该编选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资源,以指导学生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领会文本意思、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建构有意义的结论。

克服“美文教学”偏好

华文教师也要能克服“美文教学”的偏好,协助学生拓展阅读层面,养成多元文本阅读能力。

就教育价值而言,阅读贵慎思、明辨、探究;思辨是为寻求有品质的思考,探究是深度阅读理解、建构意义的关键。

教师使用教材备课,不能“以本为本”,“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是要以“学情”为依据,生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预设方案。

学生阅读文本,则要充分体现阅读自主性,探究文本信息,连贯脉络、理解意涵,辨析观点、反思批判,实现文本阅读的理解历程和意义建构,形成真正意义的阅读素养。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