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从黎智英案看“编辑自主”/魏开星

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涉嫌违反《港区国安法》等案件,于2023年12月18日开审,目前案子还在审理之中。

与此同时,《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简称《基本法》23条,下同)于今年3月19日晚完成三读,并获香港立法会议员89票全票通过。以上两件事情从表面看似乎并无紧密关联,实际上有心人却将之加以勾连。

西方媒体将黎智英案与《基本法》23条立法混在一起,声称黎智英等一众人等遭《港区国安法》审判是对香港新闻自由的破坏;而23条立法削弱了香港一国两制的空间。其目的在于:一方面要求释放黎智英,为他脱罪;另一方面诋毁、抹黑及反对23条立法。

黎是“激进政治人物”

黎智英是《苹果日报》老板,这没错;可他却称不上是媒体人,也不是文人,虽然他也偶尔在自己办的媒体上发表一些署名文章。

香港的报纸老板有两类,一类是文人,即文人办报。如,查良镛(金庸)创办《明报》、林行止创办《信报》。

另一类是商人,即商人办报。如,于品海收购《明报》集团、黎智英创立《壹周刊》、《苹果日报》等。

办报的文人与办报的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保持与政治的相对独立性,即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抽离;另一种本身就是政客,办报的目的除了赚钱还有搞政治。黎智英就是后者。

黎智英不仅是政客,还是一名“激进政治人物”,多次与包括美国总统、副总统在内的多名外国政要会晤,推动国际社会包括美国政府,对北京中央或香港政府实施制裁。

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当口,黎智英卖掉了在大陆的服装公司及服装品牌“佐丹奴”;并在回归后将资金转投媒体,在1997年前面世的《壹周刊》基础上,创立《苹果日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报似乎是作为单纯的新闻媒体的存在。

凭借雄厚的资本,相对优渥的待遇,《苹果日报》向行家挖角,黎智英将报纸办得风生水起,成为香港纸媒的大佬。

运动的急先锋

2014年香港政治风云突变。占中运动开始,从此,《苹果日报》便越来越政治化,俨然是运动的鼓吹者、号召者及总后台。

作为媒体老板,黎智英的政客面目暴露无遗,并以此为自豪。这种趋势延续,直到2019年反修例风波演变成黑暴运动,《苹果日报》及黎智英本人基本上陷入整场运动的漩涡。

《苹果日报》作为媒体,这时业已沦为“反中乱港”的平台,黎智英也多次亲自下场,参与示威游行;尤其是黎亲自出马,赴美国游说美方对中国内地及香港进行制裁。

当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颁布实施之后,他们还不收手。这是一个普通媒体老板应该干的事吗?

出于干涉中国内政及为黎智英开脱等复杂的政治目的,《华盛顿邮报》于今年3月中旬发表社论,题为《香港以新安全法加大镇压力度》。

社论指《苹果日报》发表社论支持美国制裁香港官员,是“黎智英行使创始人和老板(owner)的权利”,这“似乎是正常的编辑决定或媒体老板的特权”。

《华邮》语无伦次

《华邮》以此要求释放黎智英。按西方新闻学理念,传媒有“编辑自主权”,不但政府不能指挥传媒工作,即使传媒的老板,也不能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强加于编辑部身上。

在黎智英案审讯期间,无论从社长张剑虹、副社长陈沛敏或是主笔杨清奇披露出来的壹传媒运作方式看,都是黎智英一个人说了算,根本不容许编辑有异议。

当陈沛敏被辩方律师问及《苹果日报》有没有“编辑自主”时,她笑言:“如果黎先生不出声的时候就有”。

可见,《苹果日报》实质上并无“编辑自主”可言。

至于媒体老板的“特权”,本身就与“编辑自主”自相矛盾。

《华邮》究竟要哪个?或者说,在《华邮》本身的运作中,是“编辑自主”还是“老板特权”?

作为曾经因揭露“水门事件”而名声鹊起的美国主流媒体,不会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语无伦次吧?

反应

 

灼见

美又加征关税,中国如何反击?/魏开星

5月14日,美国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18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主要针对电动车、电池、钢铁和关键矿产等行业。有评论认为,中国产电动汽车早被排斥出美国市场,根据中国海关数据,今年第1季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电动车数量骤缩至不足2000辆,因此美方此举几乎没有影响;至于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光伏电池,业内人士称,过去12年来,中国产的光伏产品基本没有直接出口美国,都是从东南亚出货到美国。那么,拜登政府此举意欲何为?

美方疯狂为那般?

第一,选举考虑。特朗普在投入竞选时曾扬言,上台后将对华关税提升至60%。拜登为了拉选票,讨好美国的某些选民,不甘示弱,也在关税上做文章,不让特朗普“独美”。拜登政府的商务部长雷蒙多、贸易代表戴琪似乎对美国选民说:“加关税嘛,我们也会!”;这些官员关键还有出于本身位子考虑的成分。试想一下,若拜登输了,雷蒙多与戴琪还有得捞吗?

第二,寄望盟友跟进。从目前情况看,美方加征关税确实对中国相关行业及时的效应较小;然而,美方的举动寄望对其盟友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欧洲。欧洲可是中国新能源、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据了解,2023年中国出口的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欧洲占比达38%,远超其他地区。而且,欧盟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针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展开所谓的反补贴调查。在眼下,欧洲即使有像法国、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反对歧视中国企业,亲美派冯德莱恩领导下的欧盟在美国的压力下也会给各成员国压力,抵制中国的产品与企业。

第三,诋毁中国的产品。美国财长耶伦等白宫官员,不顾自身是经济学家出身,居然炮制违背经济学原理的“产能过剩”说辞,在全世界大造中国制造业的谣言,目的与她的老板一样:“中国决心主导这些行业。我决心确保美国在这些方面领先于世界。”(拜登语)。

面对美国几乎丧失理智的疯狂行为,中国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从特朗普开启针对中国产品强征关税以来,中方几乎没有采取对等报复的动作,而是沿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毛泽东语)策略;或许,当拜登多次信誓旦旦声称“无意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同中国脱钩、无意阻碍中国科技进步、无意在国际上围堵中国”的时候,中国政府与中国企业界早就“将计就计”,提前做了谋划。比如,光伏产业,中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布局东南亚。中国光伏产品以东南亚国家的产地出品出口美国。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中国新能源汽车北美洲在墨西哥设厂,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美国贸易代表戴琪5月14日在白宫受访称,美国政府正在监控中国厂商在墨西哥的动向,并警惕任何可能利用墨西哥新工厂来进入美国汽车市场的迹象。到今天,戴琪才想起关注墨西哥可能成了中国埋伏在美国边上的“特洛伊木马”,是不是太后知后觉了?

最近有一则消息可以为中墨的经贸关系热络提供注脚。当地时间5月11日晚,首趟由中国南方航空执飞的深圳—墨西哥城直飞航班降落在墨西哥城贝尼托华雷斯国际机场,标志着中国首条直飞拉丁美洲的客运航线正式开通。该航线全长超过14000公里,是目前中国民航距离最长的直飞国际客运航线。南方航空深圳—墨西哥城直飞航线每周两班。可见两国商务人员的往来之多之频密。

截至上月,中国的新能源车在巴西的销量达到4.8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8倍,令原本占据当地市场的大众、通用等汽车巨头遭受强烈冲击。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大卖,人们会想运输成本是不是高了点?若想到这些汽车就在离巴西并不遥远的靠近墨西哥湾的北美洲生产,那一切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欧洲未必随之起舞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也早有应变之道,不会因欧盟反补贴调查而坐以待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欧洲三国行中的匈牙利,汽车工业是其经济引擎,继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等中企在当地设厂后,又一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也计划投资。

此外,匈牙利还是华为在中国以外最大的供应中心,华为在当地设立所有业务部门,负责欧洲市场的制造、物流和研发。同时,法国总理马克龙说了,会对中国企业一视同仁。拜登政府刚宣布对华加征新关税,德国总理肖尔茨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便联合发声,警告欧盟不要仿效美国。

可见,欧洲也未必会随“美”起舞!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