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国应取消熔断机制/陈文坪

持续坚持动态清零的中国政府,或许觉得短中期里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循环”而发展经济,无需开放国门与外界联系;但相信许多中国人民或身在海外的中国国民、侨民都希望能早日与外界往来或探望国内亲人。

在冠病进入第3个年头,世界走向开放的今时,如何满足这部分人的“刚需”,各相关部门需要协调并真正的落实,而非出现只是“口惠”政策。

中国政府6月28日宣布,在防疫措施方面进行“大幅度”调整,入境旅客的集中隔离天数,从原来的14天减至7天,之后的7天居家健康监测也缩短至3天。这是自2020年8月重开边境以来,对跨境疫情防控最大幅度的松绑,意味着旅客入境后行动受限时间,将从原来长达3星期降至10天。

动态清零不可持续

奥密克戎这一冠病变异毒株,其特点是传播速度更快,而隐秘性更强,但重症率、死亡率相对降低。过去精准防疫到只关掉不到10平方米店面的上海,今年3月在面对奥密克戎入侵后,再也无法达到精准手段,只好采取全城“静止”状态长达两个月,来动态“清零”。经济损失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死亡人数之多,是中国自2020年武汉封城以来,再一次遭受防疫“大挫折”。

疫情进入第3年头,当世界各地政府逐步走向“与冠病共存”之路,中国还是坚持“清零”或“动态清零”的政策。正是如此,严厉的防疫措施,不但让海外的中国国民、侨民难以回国,连一些需要到大陆进行商务的外国人员也深感不快。在中国大陆的一些欧美商会,更是上书相关部门要求放宽防疫措施。一些外企也恫言减少或转移在中国的生产投资等信息,不时被媒体所报道。

中国今年来历经西安、吉林、郑州、广州、深圳、上海等多个大城市(小县市不计其数)不同程度封城。解封后,按理来说该是“清零”了。不过,日前又有多地出现“突发”疫情,如与广东珠海隔桥相望的澳门、内陆省份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灵璧县、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制造业枢纽无锡市。刚在上个月解封的上海、北京也有病例出现,而再次要求核算检测。

中国大陆的防疫政策3年来都高举动态“清零”大旗,这是好事。但种种迹象也说明,动态清零是一种短期理想,但长期却不可持续的现象。这可从以上多地相继爆出疫情就可略知。这也说明冠病变异毒株的奥密克戎已防不胜防。

根据媒体《网易》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17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仅为23.61%,也就是说,不足四分之一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全国还有822万大学毕业生未落实毕业去向。如何让这批大学毕业生能有工可做,成了各地政府领导的“头等大事”。“神仙”如孙悟空可以有七十二变,人类虽精明,但如何变法?促进经济增长是最大的途径。

一手放松一手加强

中国近期的防疫政策虽不断调整,如入境隔离从14天集中隔离加7天居家自主管理,降到7天集中隔离,再加3天居家自主管理,让外界看似放松了管控。其实,在一些政策上还是出现“一手松、另一手却硬”的做法,无疑等同于“平手”,没放松。

如防疫部门出台新版防疫政策,调整入境隔离天数,但中国民航局却加大熔断机制,采取“禁飞令”,让许多航空公司飞不进中国。这就是一例。由于飞中国大陆城市的航班少得屈指可数,致使一张机票售价单程数万元人民币,且还不一定买到。其实,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工薪阶层也是负担不起,更谈不上能回去。不取消熔断机制,让航班恢复,即使实行免隔离政策,也是于事无补。

减少隔离天数是采取科学管理,但熔断机制却是“一把利剑”悬在航空公司的脖子上。不去除的话,防疫政策的调整等同“虚调”,如同纸上谈兵。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PMI意外萎缩 或危及经济增长目标

(北京31日讯)中国5月份工厂活动意外萎缩,对于北京方面目前最依重带动增长的经济领域,这是一项警讯。

国家统计局周五表示,5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降至49.5。4月份的读数为50.4,接受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预估为50.5。指数超过50表示扩张。

制造业在经历两个月的增长后逆转,或危及中国今年约5%的经济增长目标。

预计中国出口导向的产业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而国内消费仍受到房地产低迷的拖累。

统计局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为51.1。相比之下,预估中值为51.5,4月份读数为51.2。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