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东战事,谁最得益?/霍咏强

这星期《纽约时报》的书评介绍了两本政治著作,分别是Jim Sciutto的“The Return of Great Powers”《大国回归—俄罗斯、中国和下一场世界大战》,以及Adam Casey的“Up in Arms”《武装起来—军事援助如何稳定以及动摇外国独裁者》。

只是,其标题有点骇人:“我们距离下一次世界大战有多远?”,但得承认,到今天还没有爆发范围更广的世界大战,实属侥倖。

4月1日,伊朗驻叙利亚大马士革外交馆舍日前遭到空袭,使馆附属的领事馆大楼被夷为平地,事件造成7人遇难,多人受伤,死者包括一名伊朗回教革命卫队驻叙利亚军事顾问、圣城旅高级指挥官扎赫迪。

伊朗、叙利亚以及中东多国指控此次袭击由以色列方面发起,《纽约时报》等美媒最初也曾证实空袭由以军方发动,但往后报道方向明显有变,矛头由“以色列攻击大使馆”,变成“伊朗扬言会反击以色列”。

不但隐晦地抹去以色列攻击使馆、这种绝对违反国际法的行动,更将报道主体放到伊朗身上,也是美媒惯常把戏;谎话说多了,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次又是由伊朗挑起的事端!如果这次以色列不是用F35战机发射的导弹,除美国外,又只有几个国家、包括以色列已经编配F35,可能还会推搪责任。

这还不是以军最残暴的行动,在空袭使馆的同一日,慈善组织“世界中央厨房”(World Central Kitchen)车队,在非冲突区域护送一辆援助卡车前往加沙地带中部时遭遇袭击,带有该组织标志的车辆,车辆顶上被炸出大洞,7名来自澳洲、英国、美国、波兰和巴勒斯坦的国际志愿者全数身亡、激起多个西方国家愤慨。

无阻西方包庇以色列

然而,就连自身国民被击杀,仍然无法阻止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包庇!

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色列空袭伊朗驻叙利亚使馆召开紧急会议,伊朗和叙利亚都出席了会议并发言,以色列缺席。会议不但无法推动制裁以军的行动,美国、英国和法国甚至拒绝在会上谴责以色列,仅仅空泛地附和外交机构任何时候都应受到保护的观点,引起其他国家代表的强烈不满,抨击美英法三国双重标准,俄罗斯并质疑“如果被袭击的是你们的大使馆或领事馆,你们还会是这个反应吗?这就是你们口口声声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美国驻联合国副代表伍德更奇妙地“先把前后门都关上”,一方面指华盛顿尚未确认在大马士革遭到袭击的具体状况,重申美方没有参与袭击、事前也不知情,但却能警告伊朗不要以此为由,升级针对以色列和美国军事基地的行动。

遇害的伊朗将领、多年来被西方视为一直深入参与武装和指导,包括加沙、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和也门的部队,一直被标签为伊朗谋划想要摧毁犹太国家,以色列就以此为理由,作为不断打击敌对国家的“说词”。

对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来说,成功消灭这些重要的伊朗军事人员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无论能否挑起伊朗的反击来印证他的“强硬、有为”,都能阻挡目前在国内呼吁他辞职的示威活动,确保加沙战争持续,并以战争状态来保护政权。

以色列展示了渗透伊朗情报的能力,打击伊朗在中东地区代理势力的运作部分,也就是其所谓的“抗以轴心”,旨在干扰和威慑它们,从而保护继续进行的加沙战争。

美国大发“战争财”

对大马士革的攻击是以色列对伊朗的不宣而战,如果伊朗和沙地阿拉伯不是在中国调停下恢复外交正常化, 中东仍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下,恐怕德黑兰早已发动大规模报复反击,毕竟伊朗原来就倚靠强硬手段争取支持。

所以,尽管表面上双方考虑利害关系,都不希望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正面冲突,但相比下,美国更能在军事对峙的局面下,争取更大利益。

正如布林肯已经公开说明,所有被视为支援乌克兰的开支,九成都回到美国,如果计算盟友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有不少流入美国口袋之中,只要不沾上美军和美国国土的军事活动,美国都能大发“战争财”。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美学运澎湃冲击中东 人道主义情怀抗议屠杀

报道:丁果

美国爆发越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学运,柏克莱、纽约大学、耶鲁等逾80所学校的学生抱着人道主义情怀,抗议加沙屠杀,声援在哥伦比亚大学被警察清场的学生,政府和校方武力升级,用电击枪、橡皮子弹驱赶示威者,逾千人被捕。

学生在全美校园扎营支持加沙,反击当局称他们是“反犹”,也反对多间名校辞退教授和开除学生,再添总统拜登大选的压力,撬动外交政策舆情,冲击中东局势。

当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米诺切·沙菲克决定邀请纽约防暴警察进校清场,逮捕和平抗议加沙地带屠杀事件的学生,她不会知道,半世纪前反越战学潮后达成美国校园的自由和宁静,很快被暴力警察的警棍、催泪弹、橡皮子弹无情打破,并发展成席卷全美国的反战人道主义学潮,包括纽约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MIT)、乔治华盛顿大学等80多所高校抗争遍地开花。

师生携手奋战

在当局以武力应对后,反战示威演变成师生携手奋战,反击总统拜登与传统媒体对于示威者是“反犹主义”的指控,要求大学尊重言论自由和学术,拒绝成为美国错误中东政策的帮凶和陪葬品。

近80所名校追随哥伦比亚大学(下称哥大),纷纷在校园里设立“加沙团结营地”,用和平和非暴力的方式迎接警察武力清场,在今年大选年间,这种野火烧不尽的学运,开辟了足以影响甚至最终改变美国外交政策的“第二战场”,撼动全球对于中东局势的舆情。

新世代再续反战传统

半世纪前美国风起云涌的反越战学潮,也是从哥大发端;虽然世界变化,但当今的新世代学生并没有躺平,而是以悲悯心和正义感介入时局,从而得以用校园的一块草坪和一顶帐篷,撬动美国“深层政府”——即军工复合体的乳酪。

造就这场横跨全美的学潮有以下原因:

1,以色列在加沙造成了3万4000多平民死亡,7万7000人受伤,其中逾70%是妇孺,而且正变本加厉,将进攻南部最后的边境大城拉法,人道危机逼在眉睫;

2,拜登政府失信于民,一方面称正呼吁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立即停火,另一方面又推动众议院通过了援助以色列260亿美元的法案;

3是哥大行政当局悍然打破半个多世纪的传统,授权警方进入校园,践踏学生依据宪法集会抗议的言论和学术自由权力,甚至哥大更将抗议者处以停学惩罚,引发全国众怒,更使经历过北京学运、香港学运和台湾学运的在场亚裔学生惊呼,现在的哥大和其他美国校园,超越当年的亚洲校园的学运。

或改变美国外交走向

尽管美国国会右翼、警察当局、主流媒体妖魔化整场学运,拜登也在哥大清场后谴责学潮,但是民调显示他已经成为战后70年来最差的总统,包括纽约在内,40%以上的美国民众反对美国继续军援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如果拜登对加沙战争的政策不改弦更张,极有可能在11月大选中败走麦城,使整场学运可能改变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以色列把学潮比作纳粹

另一边厢,内坦亚胡发表视频,将美国学运比作纳粹大屠杀前的景象,指责抗议者攻击犹太学生和教师,将美国顶尖大学形容为“反犹暴徒”的聚集地,瞬间引发美国舆情的震撼弹。

同时,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也警告在美参与示威的学生,将失去学位和就业机会,使拜登处于左支右绌、里外不是人的窘境。

在以色列指责美国学生的同时,4月24日,一家由前国务院官员、前军方人员和律师组成的独立调查机构发表调查报告,称以色列在加沙战争的16场打击行动中,有11场打击行动违反国际法,为以色列正在加沙实施种族屠杀的指控提供了注脚,而美国国务院的一份备忘录,也从侧面证实这项调查的真实性,以至于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已经公然喊话内坦亚胡辞职,因为他“已经成为和平的障碍”。

反战学潮外溢全球

最近,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将被国际刑事法庭通缉的传言甚嚣尘上,以色列面临的国际压力日益严重,而美国高校的这波反战学潮,正在向欧洲和全世界外溢,各方形成合力,再加上以色列空袭和地面攻击拉法势必造成加沙人道危机进入灾难状态,形成浩劫,中东的变局已经在十字路口。

中东战局震动大学校园

去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两位校长分别在经历了国会对校园示威质问,受压力辞职的风波之后,刚于去年7月就职哥大校长的沙菲克,在国会调查精英高校反犹太问题的专门委员会上回应议员时表明,已经令15名学生停学,5名左翼教授离开课堂,其中3人还遭到“令犹太学生感到不安”的指控,沙菲克告诉议员,学校要维护“言论自由”,但是大学“不能也不应该容忍对这一特权的滥用”。

沙菲克在国会质询上的发言,激怒了校园内的反战示威者,就在她于国会作证当天的黎明,数十名学生在3个组织即哥伦比亚大学种族隔离撤资联盟、学生支持巴勒斯坦正义和犹太和平之声带领下,从宿舍和公寓拥入哥大主图书馆前的大草坪,搭起帐篷,打出了“加沙声援营地”的标志,形成了这场后来席卷全美的校园抗议的象征。

校长面临学生挑战

沙菲克面临学生挑战,决心采取“不同寻常的举措”来控制校园的抗议局面。她在星期三下午(4月17日)与大学各学院的院长们通话后,正式通知教务会,打算请警察局清场,遭到教务会反对后,沙菲克更根据第444条校规,授权“外部当局参与”维护学校的安全,这个决定创下了自1968年反越战期间员警冲入哥大校园镇压以来,半世纪后再次进入常春藤校园镇压学生运动的震惊事件,更埋下了沙菲克在哥大“自毁前程”的伏笔。

4月18日下午1时多,大批身穿防弹衣、带着黑面罩的纽约防暴警察,冲入哥大校园著名的“晨边高地”草坪地段,从三面包围了营地,对搭帐篷和静坐抗议的学生执行清场喊话,在学生拒绝后,警方开始清场,现场逮捕100多名学生,将他们押上大巴士送往警察局。

纽约警察局深知镇压学生运动受到广大民众反对,而且在历史上留不下好的名声,立刻归咎哥大校长沙菲克,警局局长约翰·切尔说,是校长将扎营示威活动视为“明显而且实际的威胁,而非警方”,警方行动是得到沙菲克授权。

切尔认为示威者相当和平,没有拒捕。不过,警察局没有按照《巡逻指南》,允许法律观察员观察和纪录每名学生的逮捕过程,甚至逮捕了相关学生,引发哥大法学院严重抗议。

有舆论认为,56年前始于哥大的反越战示威,学生控制了5所教学大楼以及1位院长人质,暴力程度明显,但是如今学生只是占领了一块草坪,却用如临大敌的镇暴警察清场镇压,显然有过分之嫌,就连首都华盛顿特区的警方顾惜自己的形象,不愿对和平抗议者采取行动,拒绝乔治华盛顿大学提出的“清场”要求。

学生Zoom连线定策略

警察在哥大清场翌日,耶鲁大学示威者立刻搭起帐篷,全国数十所大学的200多名学生同日通过Zoom电话会议制订策略,决定复制哥大的抗议活动。

警方入校园镇压

由此,从哥伦比亚大学爆发警方侵入常春藤校园镇压后,学运迅速蔓延,从东岸延烧到西岸,各校通过手机和社交媒体彼此支援,形成此起彼伏之势,其中不少学校仿效哥大学生搭帐篷,设立营地并提出同样的诉求,即要求释放被捕的学生、大学撤资与以色列军事行动密切相关的公司。纽约大学还用钢钉木板,全面封锁了校园,防止事态扩大。

《纽约时报》报道,至4月26日,已经有16所大学动用了警力。其中程度严重的是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警方动用了“化学刺激物”、电击枪、橡皮子弹等来镇压学生,因为警方称遭到示威者的“暴力抵抗”。埃默生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警方逮捕的学生人数都超过100人或者接近100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俄亥俄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大学分校的屋顶上,竟然发现了警方安插的狙击手。美国绿党总统候选人、73岁的犹太裔议员斯坦竟然以“骚扰”警察的罪名,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声援学生时被捕。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和教师在警察历史性的清场之后,并没有退却,而是卷土重来,持续在大学西侧草坪搭建新的“加沙团结营地”,抗议以色列扩大在加沙的战争。营地内的学生表示,“当局称我们是恐怖分子。但我们真正拥有的唯一工具就是我们的声音”。占领校园西草坪的学生也说,计划一直待到学校满足他们的要求,即大学完全撤出与以色列有关的一切投资,大学投资财务透明,免除对参加抗议学生的任何纪律处分。抗议学生不顾校长48小时撤离的警告,而学校在22日提供网络授课后,更有不少学生加入草坪抗议行列,边抗议边上课,连续突破校方设下的撤离通牒。

就在学生极力抗议时,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逊也发出呼吁,要求哥大校长辞职,称学校骚乱对犹太人构成威胁,必须制止,校园秩序必须恢复。约翰逊在24日前往哥大校园,看望犹太学生,发表反对反犹主义的讲话,并威胁如果这些针对犹太学生的行为没有停止,那么国民警卫队在某个时候必须介入。

学生狂嘘众议院议长

约翰逊这番话刺激校园的抗议升级,并令人联想到中国文革初期解放军进入校园驻扎的往事,震惊美国的变化令人触目惊心。

约翰逊的恐吓,当然遭受数百名在场的学生用嘘声打断他,高喊“解放巴勒斯坦”的口号,更有学生直接冲着他喊,“麦克,你真糟糕”。

可能冲击美国选举

4月27日,哥伦比亚大学理事会经过2小时会议讨论后通过决议,称以沙菲克为首的校方行政当局报警驱逐示威者,已经破坏学校的学术自由,而且漠视学生与教职员隐私及正当的权益。

《国会山报》报道,哥大已经成为“国会朝圣地”,在众议院休会一周期间,至少有3个国会代表团以及8名以上的国会议员访问哥伦比亚大学,表明以哈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亲巴勒斯坦抗议学潮爆发以来,美国大学校园中的所谓“反犹主义”问题,已经成为国会中与中、俄议题并行的重大关注议题,并可能冲击今年的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

当然,哥大突然变成“民主圣地”,乃在于它不但激发了美国冷战后最重要的一次学潮,而且因为这次学潮关注的以巴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焦点之一,影响中东和全球的政治秩序重组,故而它的外溢效应正在逐步凸显,可能因此触发整个西方世界的一次大学潮。

哥大点燃全球大学抗争

在澳洲的悉尼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声援美国大学的标语,写着“哥大第一,悉尼大学下一个”。

澳洲的墨尔本大学也有上百名学生举行抗议,要求学校与美英军火商切断关系。

驱动社会改革

而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抗议学生封锁校园大楼的入口,要求校方明确在加沙战争问题上的立场,警方出动驱离。显然,哥大事件,可能使各国大学的抗议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就如越战的反战潮为当时美国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社会动力,今天哥大学潮也提供了美国人检讨自己中东政策问题的契机,美国政府和各界人士与其把责任推给外部人士的“煽动”,更应该通过这次学潮反思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包括各种利益集团在加沙战争背后交缠不清的利益诉求,导致人道悲剧,尽快达成加沙人道停火、乃至永久停火的谈判协议,为最终和平解决以巴问题寻找到合理的出路。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