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独家】陈亚才:首相下放权力
人事制度化掀民主新章

陈亚才:希盟在拟定竞选宣言时未有盘算,纯粹是一种赢取选举的政治谋略,也与选民诉求有落差。

(吉隆坡12日讯)2018年5月9日,马来西亚完成历史上首次政党轮替,让大马掀开新历史篇章,时事评论员陈亚才认为,希盟政府在这一年里的表现纵然有好有坏,但5·09这一天对国家民主化而言已带来巨大贡献。

他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说,国人应珍惜5·09政党轮替的历史契机,为了产生更正面影响,公民社会应继续发挥监督角色,监督政府施政,才能让大马未来更明亮。



执政表现有好有坏

无论如何,陈亚才指希盟执政一周年中,有正面且积极的表现,但也不乏一些欠缺理想,并与人民诉求有落差的政策。

对于正面表现,他认为改朝换代后,政府多项政策都面对族群因素的挟持,但政府制度化的人事安排,却打开了新气息。

他指希盟在这一年建立了一套制度化的人事安排,改变了过往由首相掌握大权的情况。如今可谓下放权力至其他部门,以及交由国会负责。

突破种族刻板印象



“这一步在未来体制改革中非常关键,且是重要和需加以肯定的进步,意味着往后不管哪个阵营执政,都需根据现在这套机制,并让监督与制衡精神得以发挥。

“希盟在人事安排上也突破了长期的种族刻板印象,打破所谓惯例,是在这一年中做得最积极的事。 ”

陈亚才不否认,希盟在委任过程中出现巨大争议,有关人选的表现可另作评估,但某程度上是凸显了选贤与能,把肤色族群的元素减低。

“当然这很困难,尤其是今年是5·13事件50周年纪念。这(历史事件)最大冲击是(导致时任政府)制定很多推崇马来民族主义至上、马来人优先的政策,虽然有扶助作用,但潜在的负面影响却造成马来人对政府的依赖。”

坚持君主立宪制度

陈亚才说,面对压力,除了需强大的主观政治意愿,大众舆论同样重要,迫使且提醒希盟不能对自己的承诺跳票。

他认为,希盟另一正面之事,是对君主立宪制度的坚持,同时在行政、皇室角色扮演和关系上作了较明确的厘清。

他指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这方面站稳立场,对王室、苏丹及王室成员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应扮演何种角色一事,有着鲜明立场,同时坚持厘清关系。

“马哈迪这做法,看来是要避免王室权力在一个相对不稳定、政权较混乱的政治局面,凌驾在行政体系之上,也让大家在未来懂得如何拿捏和处理类似问题。”

未精算竞选宣言

与选民诉求有落差

每个政府在执政期间自然会有争议或表现不佳的问题,陈亚才指希盟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在拟定竞选宣言时未有盘算,纯粹是一种赢取选举的政治谋略,也与选民诉求有落差。

他说,希盟大部分时候都想要赢得选举,所以一些承诺未经过精细计算和策划就已提出,包括废除消费税等,导致种种状况出现,如财务短缺。

部长表现参差不齐

“而(希盟领袖发表)没想到赢得选举的说法,与选民诉求,显然是有落差。”

陈亚才也点出,希盟部长的能力与表现参差不齐,无法拿捏部门事务的轻重缓急,且做出了扰民政策,进而引起民怨。

他指教育部就是典型例子,该部没有好好处理普罗大众对教育改革的要求,面对抨击时也草草了事。

“包括近期大学预科班配额课题,教育部增加了学额,是对大学在未来招生造成困扰,若能稍微修正录取比例,能让人感到诚意,若不能大幅度修改,小幅度总可以吧?反而让人感觉(政府)处处要向宗教与种族政治妥协,也无法让人感到未在改革的轨道上。”

应撤换表现不佳部长

针对部长表现参差不齐,陈亚才认为首相此时应认真看待内阁重组问题,撤换表现不佳的部长。

他以企业聘请员工时有试用期为例,过往短短几个月也许无法评估部长表现,然而如今希盟执政一年,各部长的能力和表现自然已显现。

“有的(部长能力)的确很强,但一些显然是不称职,思维与能力上不相称,没办法带动改革,(所以)首相应慎重考虑内阁重组。”

别将前朝弊端当筹码

改善经济减种族叫嚣

陈亚才认为,政府是时候提出改善经济的政策,而非将前朝政府的弊端当成自己的筹码。

他直言,经济牵动全民,若经济未改善和好转,种族与宗教叫嚣就会显现,并容易引起社会共鸣;若经济好转,某方面会抵消种族和宗教性的言论与动作。

“经济虽与外在因素有关,但大家会认同改善经济会是(政府改革)重点。”

他认同政府向国会提呈联邦土地发展局白皮书的做法,而政府不单是需要揭露前朝弊端,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民,政府接下去要如何改善经济。

没展现改革意愿

安华光芒被敦马掩盖

命运,往往就是再次安排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重新见面,曾是宿敌的马哈迪与人民公正党主席拿督斯里安华如今就在同一个政治联盟里相遇,后者也再次被点名为首相接班人。

不过,陈亚才认为,在大马政治上,只要一天未登上首相位置,任何人都不能说可以成功接棒,马哈迪的多位前副手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也认为如今的安华似乎受限于现况,1998年后所强调的“烈火莫熄”信息越来越暗淡,也向种族政治妥协,不如所强调制度改革和人民至上的重要性,让人有点感觉力不从心。

敦马思路清楚有主见

反观93岁高龄的马哈迪,陈亚才指前者在这期间虽面对不同挑战,但思路清楚且有主见,包括近期官访中国时展现的外交手腕,凸显他在20多年执政经验中掌握了国家机制运作,让人有感在混乱时期,只有马哈迪能稳住局面,也造成安华似乎被其光芒掩盖。

“此外,安华在党内无法全面掌控所有派系,更关键的是没提出一套能有效缓和种族和宗教政治的论述,展现改革意愿,在一些课题也含糊不清,未展现出进步的象征。”

独家专访:邱诗承

独家专访:邱诗承

独家专访:邱诗承

反应

 

政治

姑里:胡申翁面前达协议 “敦马食言没委我当副揆”

(八打灵再也22日讯)巫统元老东姑拉沙里揭露,他与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曾达成协议,在后者于1981年接替敦胡申翁出任首相时,他将被任命为副首相。

然而,他指马哈迪过后在一份新闻声明中宣布,将让巫统提名署理主席候选人,这样马哈迪就不必自己选择副首相时,该协议也就破裂了。

东姑拉沙里是在其昨天推介的新书《姑里:回忆录205》中,分享这段往事。

与胡申翁关系遭忌惮

他说,上述协议是在胡申翁健康状况不佳时达成的。

“胡申翁经常生病,这不是什么秘密。媒体也报道胡申翁曾在国外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期间由马哈迪代理首相职务。

“关于胡申翁辞职的传言四起,尽管他本人予以否认。同时,马哈迪被视为胡申翁的继任者。”

拉沙里在回忆录中指出,尽管马哈迪当时已担任了4年副首相,其地位还并不稳固,这是因为胡申翁与自己关系良好,而这情况让马哈迪感到担忧。

被胡申翁点名任首相

为大局甘当敦马副手

拉沙里提及,在国外接受治疗的胡申翁从国外回来后的第二天,就要求他和马哈迪前往其住所。

“我们下午4时到达。敦胡申翁说有一些不好的消息要告知,并问我们两人能合作吗?我们都回答说可以,因为当时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胡申翁接着表示要辞职,还一边指着我说‘你来接任首相’。

“我很惊讶,并立刻说不行。若领导层突然换人,党内会乱及影响股市,也会影响其他事情。”

他说,尽管本身不太同意,胡申翁还是坚持表示要宣布辞职,以及由他接任首相。

忧巫统内部动荡

“我说,这怎么可行,因为马哈迪已担任了超过一届的副首相了。我说巫统内部会掀起风暴,但胡申翁坚持要我认真考虑一下,因为他很快就会宣布。马哈迪当时说我们需要讨论党的相关事宜。”

他说,在会面结束后,马哈迪感谢他如此回答胡申翁。

“马哈迪说:‘我准备接任’。我回答说:‘你当然应该接任。(因为)你是副首相’。

“马哈迪当时说‘那你就是我的副手,当巫统大会时,我会接替胡申翁担任(巫统)主席,而你接任署理主席’。”

党选放弃挑战敦马

拉沙里说,当时,他就宣布不会挑战马哈迪。

继拉沙里作出上述宣布的数天后,另一位时任巫统副主席敦慕沙希淡也表示,他不会挑战马哈迪。

在拉沙里看来,这为马哈迪提供了安全保障。

1981年5月首周,媒体报道称,胡申翁将在5月15日出席柔佛州新山巫统区部代表大会时宣布辞职。此外,胡申翁、拉沙里和马哈迪3人之间,旨在达成权力交接的“六眼会谈”也被媒体曝光。

“没错。我们3个人进行了会谈。因为我不想接替敦胡申翁,所以最终的共识是首相职位交予马哈迪,并且承诺我会被任命为他的副手。”

“六眼会谈”遭否决

1981年5月12日,马哈迪宣布若胡申翁辞职及他被选为继任者,那么副首相的人选将由巫统党员决定。

拉沙里说,马哈迪当时表示将在署理主席竞选中保持中立。

鉴于此,拉沙里认为这声明意味着,他本人、马哈迪及胡申翁3人之间的协议已遭否决。

敦马接棒地位趋稳

转头安排慕沙上位

拉沙里在回忆录提及,马哈迪重申了其立场,即表示巫统永远不会实行“干部制度”,也就是只遴选特定党员掌权。

“当他的职位因提名截止而变得稳固后,他就‘安排’慕沙希淡来对抗我。这就是两面三刀。

“慕沙希淡亲自来找我,并说:‘我将作为候选人,与你竞争署理主席职位。’

“虽然我感到惊讶,但我还是说:‘很好’。我和慕沙希淡关系很好。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在美林(酒店)共进晚餐,谈各种话题。当被问及他为何这样做时,他说是马哈迪让他来挑战我。我再次说,‘很好。’”

在1981年的党选中,马哈迪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当选巫统主席,慕沙希淡则以722票战胜了获得517票的拉沙里,成为署理主席。

老一辈抗拒英语

马来人因此落后

东姑拉沙里认为,由于上一代的马来人抗拒英语,认为这是属于基督教的语言,以致马来人处于落后。

他说,上一代马来人抗拒英语,不仅被禁止说英语,也拒绝把孩子送去英校,但却热衷把孩子送去回教学校学习爪夷文,并因此精通阅读可兰经。

赴英留学计划作罢

他在书中忆起他的父亲原本计划送他到英国接受小学教育,却因母亲担心他会因此成为基督徒而作罢。

拉沙里在书中提及他早年在吉兰丹的日子,以及他接受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当时我还不到5岁,但我被迫去上学。每天早上,我们都必须唱日本国歌《君之代》。”

他说,当英国人返回马来亚时,又恢复了英语教育。

“在吉兰丹,只有一所英语学校,伊斯梅尔英语学校(IES)。那是我上学的地方。

“马来半岛的马来人,尤其是东海岸的马来人,一直以来都有很深的宗教信仰,这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语言是载体无关宗教

拉沙里指出,他上一代马来人的情况更糟,他们被禁止说英语,因为他们认为英语是基督徒的语言。

“正因如此,许多马来人拒绝送孩子去英语学校,而是选择在回教学校学习爪夷文并精通阅读可兰经。这就是我们落后的原因。”

拉沙里直指这是一个错误,因为语言是知识和进步的载体,与宗教无关。

“先知鼓励他的追随者去寻求知识,甚至远至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去中国,就可以使他们皈依佛教。”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