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撤7类零消费税项目又喊停
3原因显示政府欠周到

倘若蔬菜也要征收消费税,牵连颇大。

(怡保19日讯)政策宣布后撤回,再添一宗!

第二财长拿督斯里佐哈里6月6日宪报公布2017年消费税(零税率)修正第2指令中,撤销7大类逾60个消费税的豁免项目,引起民众大惊后紧急刹车,虽然指令突然喊停,但已引起商家和市民一时议论纷纷。



民间对反复的宣布感到哗然,向《南洋商报》反映政府当局的做法有欠周到,主要问题有三:

1、开斋节将临交易繁忙,颁布时机不合宜,令商家忙乱;2、政策传达方式欠完善,颁布近2周才由媒体曝光;3、商家准备的时间不足。

勿仓促落实

尽管商家皆表示愿意给予配合,但也希望颁布的指令应尽可能给予商家方便,倘若本次指令仓促落实,影响最大者莫过于蔬果行业商人。

陈义强:价格浮动频密蔬菜不宜征消费税



近打菜业公会主席陈义强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得知有关当局收回通令后表示,蔬菜绝不适合征收消费税,并向记者分析蔬菜价格浮动频密,征收消费税后,记账系统难以设置。

“在蔬菜批发市场,几乎每小时蔬菜的价格都不一样,在早上比较新鲜,价格可能会较高;若菜贩囤货太多,价格又会下降。”

他说,若政府一意孤行要向部分蔬菜征收消费税,菜贩虽不会罢卖,但当中的差价,始终是由消费者买单。

烦恼记账

“菜贩中有超过半数人并没注册消费税,如果按照原订计划,还有10天左右就要落实,就算即刻申请,有关当局也未必能及时处理好申请手续。”

他表示,不单是还没注册消费税的菜贩“头疼”,就连已注册消费税的菜贩,面对某些蔬菜需征收6%消费税,也不断大吐苦水,烦恼着记账难度。

“菜贩在申报税时,所有蔬菜都是0%消费税,但突然增加几样蔬菜,菜贩就必须多花一笔钱,重新找会计计算,这笔费用该由谁埋单?”

经济欠佳蔬菜征税雪上加霜

记者走访批发公市,向其他菜贩咨询意见,他们全都认为蔬菜类不应征收消费税,尤其是如今经济欠佳,若蔬菜再征收消费税,在雪球效应下,很多物价都会上涨。

菜贩也认为,若只针对部分蔬菜征收消费税,还不如统一全部蔬菜都收消费税,以免交易不慎弄错单据,到头来消费税没处理好,还得面对巨额罚款,使得业者金钱及精神上负担加重。

应给充足时间准备

霹雳杂货行会●蔡尚国
政府临时宣布,又突然撤销,就如“狼来了”,以后让商家怎么相信政策的真实度?我们明白政府的苦衷,某些情况得直接作出决定,但希望当局在更改前给予明确指南。
若政府要撤销相关项目的消费税豁免,商家也只好配合及遵守法令及条例,但当局在宣布及落实之间,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商家摸索和准备,否则商家担忧出错挨罚。
消费税豁免项目修订案是重要宣布,当局已有消费税注册公司的电邮,理应在宣布时就发函公告,而不是被小部分人发现后,才传出引起轰动反弹。

商家难以适从

霹雳咖啡茶商公会会长●黄明耀

政府并非第一次出现宣布又撤回政策的状况,令商家感到为难,也难以适从,盼当局作出政策更动前,更深入地研究及向商家了解行情,以免刺激人民的情绪。

任何政策都需要时间和空间配合,才能解决问题,如消费税,注册需等候一段时间取得账号,直至执行及熟悉收税业务,至少需两个月时间,而空间指的是资金及人力的宽裕度,要付出行政成本及懂得做账。

咖啡及绿茶与本会会员行业关系很大,若消费税豁免政策被撤销,要征收6%税务,对未注册消费税的商家冲击大,尤其是零售的茶室成本加重。

反应

 

财经新闻

解决政府“钱不够用症候群” 苏添来建议落实GST 2.0

(八打灵再也9日讯)马来西亚全国总商会总会长丹斯里苏添来直言,政府“钱不够用症候群”必须被解决,他再次建议政府以消费税2.0(GST)取代一揽子税制,以增加政府税收。

他说,由于政府在过去几十年面对“钱不够用”的问题,为了增加收入而被迫实施一揽子税务政策,包括资本利得税、低价值商品稅及高价值商品税,造成业界面对极大压力。

苏添来说,我国当前面对3大挑战,即政府或企业面对“钱不够用”的窘境、人才短缺,以及政府执行力不足。

他今天出席国家经济论坛后在记者会上说:“政府必须具有政治意愿,以消费税2.0取代其他税务,解决人民面对的问题。”

他指大马全国总商会已多次建议政府重启消费税,因为在这项税务制度下,政府将每年增加税收。若政府“钱不够用症候群”持续下去,国家该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他认为,政府也有必要加强出口,为国家赚取更多收入。

苏添来促请政府在实施任何税务政策前,务必取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反馈。

对于政府计划实施合理化补贴,他曾和一名商人交谈,该商人对合理化补贴政策有所保留。

“该名商人说,其公司缴付公司税,他个人缴交所得税,为何却无法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

他也呼吁政府努力实施和执行所有拟议的政策和倡议,确保工业发展、人民福祉和国家取得整体进步。

与会嘉宾包括经济部副秘书长(政策)拿督祖妮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