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南洋报人出林明

林明市镇古树参天。

林明文儒荟萃、人才辈出,尤其是《南洋商报》出多位报人,其中包括已故欧阳松、陈福顺、锺胜华、范容安、古南霖。

身为新闻工作者,他们无怨无悔,数十年如一日,站稳岗位,履行报人的社会责任,把不偏不倚、公正不阿,当作是写新闻的指标。



因为这是一个商业化的社会,肩负着社会重任的新闻工作者,金钱与物质的引诱无所不在,能够秉持职业道德,坚守良知和骨气,才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林明吊桥维系两岸居民的交通。
欧阳松笔耕不辍,堪称报界典范。

《南洋商报》分行主任·已故欧阳松

服务报界29载坚守职业道德看尽世态炎凉

《南洋商报》分行主任欧阳松,为报界事业默默耕耘29载,无怨无悔作出奉献,可说是报界的典范。

出生林明的欧阳松,毕业于芙蓉中华中学,1969年进入《南洋商报》,在关丹当一名记者,过后受委办事处主任,于退休前数年被委为分行主任,至1998年退休。



当他已退休5年,现任《南洋商报》经理林杨枫特地邀请他在特刊写篇首语。

他写道:29年新闻工作生涯中, 让他有机会接触各阶层人和事,见证了本区域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政坛及华社领袖的起落、人事的纠纷,各种事件发生及人生百态,令他感慨万千。

“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职业操守,对事不对人,以大众权益为重,发挥传媒的影响力,引导群众以正确的思维,明辨是非。”

他这番话对于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让有志于媒体事业者了解,想服务社会报道出精彩的新闻,就必须认真对待这份工作。

欧阳松是于1969年7月加入《南洋商报》,派驻关丹区当记者,当时尚未有办事处,他是在住家及代理处撰写新闻,每天报车传递总社。

随着业务发展,他升任东海岸办事处主任,人手由最初的2人增至6人,原有的办事处已不敷应用,遂搬迁至米昔拉路门牌324号楼上,设立新的办事处,而新闻传递方面由传真机逐渐改进至电脑网络直接联系,资讯工艺的进展,可谓一日千里。

交游广阔不愧报馆“财神”

在报馆内,他也得到同事的敬重,虽然人手不多,但同事愿意与他在工作上互相配合。

加上他交游广阔和人事关系和谐,成为他管理和带领报馆稳健向前的关键。

当年的《南洋商报》是东海岸第一大报,他在华人社团和教育領域有着不俗的人脉,备受尊敬,这点成了报馆广告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许多相关的人士愿意因为他而登广告。

人有旦夕祸福,在2009年10月13日《南洋商报》前东海岸主任欧阳松在米昔拉路发生车祸,与一辆油槽车相撞,当场毙命。 

逝者已矣,但欧阳松敬业乐业的专业精神,令后人难忘;他的工作态度,更是年轻报人学习的好榜样。

陈福顺与《南洋商报》结下17年不解之缘。

《南洋商报》通讯员·陈福顺

不嫌弃没学历经理给机会用笔找吃

陈福顺是一名老报人,目前仍是《南洋商报》专职通讯员,用文字报道人和事,用镜头留住世间冷暖,与《南洋商报》结下17年不解之缘。

他感恩《南洋商报》关丹办事处是他从事文字工作成长的地方。

当年他踏入《南洋商报》关丹办事处的大门时,刚从沙巴回来关丹,无所事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在《南洋商报》关丹办事处担任广告员的锺胜华,他也是林明人。

锺胜华表示要介绍他进入《南洋商报》工作,当时他听了,便自嘲没有文凭和学历,靠用笔“揾吃”,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但他转念一想,不妨一试,反正当时没有工作,便硬着头皮去见东海岸经理林杨枫。

出人意料之外,林杨枫一点都不嫌弃一个连小学文凭都没有的人,还让他进入关丹办事处担任东海岸学生晨读执行员,一年后,担任通讯员。

在《南洋商报》关丹办事处担任通讯员,因为喜欢这份工作,一做就做了17年,看尽人间百态,可说是爱不释手。

其实通讯员的工作一般上与记者有一些分别,因为记者通常采访官方新闻比较多,而通讯员则注重采访民生、华团及华校新闻,各司其职,其中也有采访一些华基政党新闻。

他认为,虽然这是一份平凡的采访工作,要做好并不容易,初入行如果说没有压力是假的,难得遇到一位好主任翁书宏不嫌他烦,不吝指导,才一步一脚印走过来。

林明山看日出,光芒万丈,照亮大地。

压力就是动力

通讯员的工作经常会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工作上的奔波,其中有喜也有乐,赶稿与时间赛跑,稍有一点压力,但也是一种动力。

从事新闻工作可说是多姿多彩,东海岸专栏包括“顺不顺眼”“东窗”“东彭人语”“不是八卦”等,都是他常笔耕的园地,最兴奋是听到别人说,那篇专栏不错,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认为,这是一个商业化的社会,肩负着社会重任新闻工作者,须经得起金钱与物质的引诱,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能够坚守良知底线,才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才能够坚持走过漫长的17个年头,做属于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是非常惬意和幸福的。

最近几年,在采访线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好奇或关心他的人,问起他为何已过退休之年还不言休,令他颇为尴尬。

他说,长期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生活,与《南洋商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是说要退,就可以退,心中难免诸多不舍。

况且一旦退下来,不知道是否能够适应。不过,他认为,岁月催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生本过客,总有离开的一天。

范容安“我的志愿”是当一名记者。

《南洋商报》通讯员·范容安

热爱写作从小立志当记者

他在小学时期受到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影响,使他对于写作有着兴趣和热爱,小学写作文“我的志愿”是要当一名记者,由此可见,他从小已向往记者工作,希望长大后当一名记者。

从三年级开始,喜欢阅读课外刊物,如儿童乐园、少年园地等,打好他日后成为《南洋商报》通讯员的良好基础。

范容安的《南洋商报》通讯员证。

欧阳松推荐进南洋

由于家贫辍学,但并没放弃进入补习班学习,他这种好学的精神,令人感到敬佩。

1985年任新通报驻林明通讯员,1990年受同乡《南洋商报》分行主任欧阳松推荐,加入《南洋商报》驻林明通讯员至今。

他是因为爱好摄影、阅读和写作,才会加入新闻从业员的行列,从小要当记者的愿望,终于让他如愿以尝。

做了31年的通讯员,最令他难以忘记的是发生在林明最为轰动的一起新闻,即林明锡矿场关闭,使到整个林明经济受到重创。

世界著名的林明锡矿场因为受到国际锡价崩陷的冲击,再加上锡米产量锐减,因此矿场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而宣布关闭。

林明矿场关闭,导致1200名矿工陷入失业的困境,当地各行各业深受打击,林明大约6000多名村民的生计也受影响。

林明锡矿场关闭的新闻引起各语文报章纷纷报道,当地村民为求生计,纷纷离乡背井,出外谋生。

在这期间,他担任6家报章林明新闻报道员,可说忙得不可开交。

他从事通讯员走过31个年头,对于这份工作,虽然具有挑战性,但也是一种享受、乐趣和寄托,也圆了他从小的一个愿望。

风景优美的“彩虹瀑布”,是林明著名景点。

《南洋商报》通讯记者及广告代理·锺胜华

东海岸地方版开荒牛

锺胜华1969年进入报界后,曾在《星洲日报》、《通报》、《新明日报》及《建国日报》服务,1970年,在林明开始投稿《南洋商报》。

1981年,在已故欧阳松及时任《南洋商报》关丹区总代理劳炎燥的游说下,派驻关丹,担任通讯记者及广告代理。当时,余松顺是第一个《南洋商报》专职记者。

1981年1月12日,《南洋商报》正式开辟了东海岸版,锺胜华与欧阳松是当时的开荒牛。

2016年,73岁的他依然在《南洋商报》服务,名副其实的老报人。

反应

 

东海岸

林明客家公会理事就职 李云飞升任主席

(林明12日讯)林明客家公会新届理事宣誓就职,原任总务李云飞获举荐,荣升主席一职。

他在会上感谢所有理事们,愿意承担起客家公会理事一职,接下来他将与大家一同努力,持续推动客家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也想要特别表扬尊敬的叶运财乡贤。他不仅在财务上为公会做出巨大贡献,也积极推动公会内部的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

他说,正是有了他的引领和倡导,林明客家公会才能在这25年里创造出诸多辉煌成绩。

自1998年以来,叶运财一直带领着该公会,为公会发展和壮大付出无数心血,包括将公会二楼改建成民宿,增加公会收入、成立歌咏班及举办客家公会周年庆的宴庆。

“鉴于此,我提议趁今天的宣誓日,推举叶运财成为客家公会永久名誉顾问。希望他能够继续以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为公会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林明客家公会新届理事在该会进行宣誓就职仪式,监誓嘉宾为廖益昌。

第43届理事会名单:

主席:李云飞

副主席:廖海强

总务(正):谢美康

总务(副):胡峻福

财政:李月香

康乐(正):岑南财

康乐(副):陈燕芳

中文书:王佳恩

外文书:黄永明

查账:王佳恩

查账:李强飞

执行理事:李月娥、周国雄、陈观梅、锺林亚兰、黃再兴、陈凤英、周益仁、关嘉豪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