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美国软着陆起航了?/Project Syndicate

作者:詹姆斯·K·加尔布雷思(曾任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执行理事,现为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林登·B·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政府学教授)

早在2021年和2022年初,包括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H·萨默斯、杰森·富尔曼和肯尼斯·罗格夫在内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就曾批评拜登政府的财政和投资计划,并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施压要求提高利率。

他们的理由是,由联邦支出推动的通货膨胀,将被证明是“持久性的”,因此,需要一个朝向紧缩政策的持续转变。根据一项富尔曼大肆宣扬的研究,失业率将在数年内悲惨地上升到至少6.5%的水平。

虽然这三人(以及许多观点相同的评论家们)未能说动白宫或国会,却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及其同僚不谋而合——后者从2022年初开始加息并一直坚持至今。

美联储快速收紧货币政策的做法,很快引起了以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为首的进步派人士的警惕,担心这将引发经济衰退、大规模失业,以及(无法启齿的)共和党2024年大选获胜。

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却让双方都感到无所适从。与那些紧缩派主张的相反,通胀在 2022 年年中自行达到顶峰(部分原因是美国出售战略石油储备)。

没有呈现持久性状态,没有因2021年财政刺激而激增,也没有出现低失业率带来的工资驱动型通胀。哈佛三人组所依赖的各个模型和历史先例显然已不再适用(甚至或许从来就没有适用过)。

经济没有衰退,失业率没有上升,利率上升也没有阻碍商业投资。住宅建设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建筑业很快也在总体上摆脱了这一影响,今年早些时候的银行危机也没有导致金融传染。

当然经济衰退仍有可能发生,但截至目前为止还不存在多少警示迹象。

情况令人欣喜,而一些观察家也为此祝贺鲍威尔和美联储实现了一场“软着陆”。但以此称赞美联储的做法只是一种魔幻性思维。

根据任何理论或先例,2022年1月启动的加息都不可能在同年7月前击退通胀。无论往后出现何种结果,到目前为止美联储的政策紧缩都与通胀放缓无关。

为何升息没影响就业?

那为什么持续18个月的利率上升没有对就业、投资或经济增长产生任何明显影响呢?进步派人士对通胀率下降状况的费解程度跟紧缩派相当——尤其是考虑到新冠疫情对家庭储蓄的推动作用已然消失,而且国会也已经开始适度削减各种支出项目。

一部分答案肯定来自于新的投资税收激励措施,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但这些行业规模相对较小,其增长仅能涉及约十万个就业岗位。

答案的另一部分可能是那些逃离欧洲工业撤退潮的企业的间接投资,而这本身是对俄制裁的副产物。但这些数字同样也不会很大。

还有什么原因?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和国际金融荣誉教授罗伯特·阿利伯向我提出的一个因素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收入顶端那25%的家庭持有了大量现金。这些家庭占据了美国购买力的最大份额,而他们的支出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高利率影响。

另一个建议来自现代货币理论教父沃伦·莫斯勒,他指出美国国债相对GDP的比率,已从 2000 年代初的约60%,上升到近130%。而从2021年到2022年为这些债务支付的净利息增加了35%,达到GDP的2%,其中约有70%的利息支付给了美国私营部门。

如果再加上为3兆美元(约13.7兆令吉)银行储备支付的利息(从2008年开始),那么通过这一渠道提供的财政支持是巨大的。

历史支持了莫斯勒的猜想。1981年,美国联邦债务仅相当于GDP的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固定利息的长期债券,也无需为银行储备支付利息。

因此,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令人乍舌的大幅加息行动,主要打击的是私人债务人和企业投资,而利息支出对财政的抵消作用很小。

相比之下,当联邦债务额在1946年超过 GDP 的100%时,几乎所有的债务都是美国家庭所持有的战争债券。尽管这些债券的利息收益率只有 2%,却为整个1950 年代(基本稳定的中产阶级繁荣时期)的私人收入和抵押贷款提供了基础。

对于那些为公共债务“负担”而感到忧虑的人来说,利率支付的“财政渠道”是一个可能惹麻烦的概念。它表明鲍威尔的加息可能无力减缓GDP。事实上额外的加息甚至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扩张性的。

而在其他极端案例中(比如利息支出相当于GDP 的1/4或以上的阿根廷),加息将增加企业成本,推高物价,并对固定资产(土地、矿产、石油)造成价格压力并在我们的通胀指标中体现出来。

这反过来又会抑制储蓄,刺激借贷,促使美联储进一步提高利率。

削减预算监管信贷

然而这一过程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催生经济混乱。但如果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而且高利率并没有带来美联储明确希望实现的衰退,那么就很难改变整个进程。意识形态和习惯会滋生一种希望,即加码实施一个低效的政策就能使其奏效。

那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态势呢?答案之一是采取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通过削减预算来触发利率手段未能实现的经济衰退。我们已经看到华尔街对这一选项施加的压力。

上周惠誉下调了美国主权债务的信用评级,此举显然是为了在预算截止日临近时吓唬国会。这种政策转变——如果力度足够大的话——将继续推进对美国中产阶级的持续清除进程。

很显然,最好的办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中产阶级赋权,向银行家夺权。这意味着在降低利率的同时监管新的信贷流动,管控各类战略物资价格,加强对家庭收入和高薪就业岗位的财政支持。这样拥有体面和有保障收入的人们,就可以减少对不稳定贷款的依赖。

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但请不要对此抱太大希望。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大马是否在美国的菜单上?/骆志辉

日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被记者询问有关中美关系时,他回答说:“你不在餐桌上就会在菜单上”,尽显美国霸权本色,也清楚表明美国就是要拉帮结派,围堵中国。你必须选边站,在同一个餐桌上用餐,不然你就沦为菜单上的菜肴,准备被吃掉(意即非友即敌)。

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宣传机器向全世界宣扬“美国价值”,大搞“地缘政治”阵营对抗,干预别国内政,颠覆别国政权,发动战争,大发战争财,把赚来的钱,掌控大宗物资交易与金融市场,迫使全世界听命于他,所作所为,罄竹难书。

大马政府忤逆美国意愿,没有追随菲律宾反对“南海行为准则”围堵中国,也没有追随美国支持“以巴冲突”中以色列的“反击行动”,甚至,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日前还与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领导人会晤。

美国利用其“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来监控被它制裁国家的贸易情况,去年12月,我国就有4家公司因涉及协助、提供零件予伊朗制造无人机而遭到美国制裁。

不久前,美国财政部恐怖主义及金融情报次长来访我国,要调查我国是否有协助伊朗非法转卖石油,如果属实,美国将对我国采取某种程度的制裁,由美国说了算!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美国惯用的“威逼利诱”手段之一,用制裁手段来拖垮你的经济,“大马制造”不能输入美国或课予重税,高科技业不能投资大马等动作,将严重影响外资来马,并使我国制造业严重受创,主要目的就是胁迫你臣服于他。  

美国针对大马,显而易见是因为我国没有往它那边站队,我国高调挺巴勒斯坦,与中国“眉来眼去”,都违背了美国利益。

反观印度,公然违反美国制裁俄罗斯条例,大量买进俄罗斯石油,然后高价转手卖出,就算派杀手到加拿大、美国刺杀其政敌,美国都不吭声,主要原因:印度是“印太同盟”成员,围堵中国有功。

当美国认定中国是“竞争对手”也是“敌人”的时候,它岂能容忍你“不选边站”。

南方国家崛起

全球193个国家,其中140个国家的首要经济贸易伙伴是中国。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为38.6%。全球前20大基建公司,中国占了9家,全球基建占比33.7%。

中国GDP占全球比率17%,中国游客贡献全球旅游零售消费比率为30%,中国带动“一带一路”,参与国已达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进行项目超过2600项,总值超过3.7兆美元,其中44%是运输类,23%是电力与水利,18%是基础建设, 中国协助做基建,活络当地经济,再发展工业生产,大大提升南方国家的能力。

“货”生产于南方国家,“币”自然流向南方,南方国家必将成为世界发展主流。

金砖5国已扩容到11国,金砖国家土地面积占全球超过30%,人口总数占全球总人口超过40%,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握先机拓展贸易到南方国家。

中国“功德无量”,促进中东两个回教教派的和解,令全球47个回教国家侧目,也粉碎了西方渲染中国压迫回教徒的谣言;中国的科技发展,从深海到外太空,正以数倍的速度超越西方,我们应该更好的掌握中文,学习中国的科技与创新能力。

大马应把握世界变局

抛开“意识形态”,唤醒沉睡中的大马人民与政客,不要再玩弄狭隘的宗教与种族主义。

中国的案例告诉世人,对内严谨肃贪,对各民族普惠包容,多元开放。对外采取多边主义,平等互利,认同文明多样性,不把价值观强加于别人,这是中国强大的主要因素。

“小国无外交”,大国博弈,小国无法置身事外或左右逢源;我们必须用“智慧”选择与“仁者”同行。成为霸权者餐桌上一道“难咽”的菜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