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经营企业要会画框架/拿督刘明

多年前我曾经在一个分享会上,听过一位国际知名品牌驻马总裁谈如何建立品牌。

他说:建立品牌一定要把品牌故事、品牌定位、受众、定价策略等关键指标“画个框架”, 而且必须确保任何决定、策略或促销活动都在这个框架里面,这样才不会失焦!

他的这番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也曾经在建立品牌路上因为产品定位模糊而吃了不少苦头。

最近我经常和朋友聊框架,我发觉只要用得其所,在企业管理上它是一个非常实用和劲爆的工具!

零售连锁协会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商会,但我们也和市场上很多商会和社团一样,有时也为了搞活动而活动,缺少了一个明确的策略方向。

去年在新旧理事交替集会时,呈上我的想法和策略,我建议把会员规划成4个主要支柱:

1. 实体零售 

2. 餐饮

3. 加盟

4. 网购和数字化产业。

这4个支柱也正好概括了整个零售行业,也更彰显出协会在零售业的代表性。

每一个支柱的领导和理事都是同业中的翘楚或资深行家,大家一起无私地为提升会员们的经营能力,和他们面对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界限分明目标清晰

当我们把职责和方向的框架划分清楚后,协会的任何决定和活动都被局限在各自的领域里头,这样不但不会失焦,还避开了很多和零售无关的活动,省时省力之余,更加能把焦点和时间放在会员福祉上。

我最近因为培养了凡事画框架的习惯,我发现中小企业(当然包括我自己)不能成长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除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重叠、模糊不清外,最重要的是各部门对自己的绩效松散、没有要求,得过且过。

于是我在公司里做了一些改革,就是帮前线部门画好框架,把他们的职责、任务、功能弄清楚,并让他们了解,他们的唯一使命就是互相扶持,提升公司业绩!

我们的前线部门是指那些和业绩有直接关联的部门如:业务部、市场营销部、国内外采购部、产品研发和设计部等。

当各自的框架画出来之后,大家界限分明、目标清晰,就能够更加专注自己份内的事情,把事情处理得更明确和极致。

把责任划清界限后的下一步,就就是要求各部门主管把标准工作流程更深入了解一遍,我引导他们仔细的把每一个步骤都重新脑力震荡一番。

当你深入探讨你已经习以为常的标准作业程序的时候,你会发掘出很多让人感到兴奋的新方法,你的工作流程会更加流畅和前后呼应。

业绩为导向

我们必须让这些部门清楚了解他们的目的和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协助业绩增长,一切以业绩为导向!

我以营销部为例:

我画的框架是:

1. 如何引流

2. 如何把流量变潜在客户

3. 如何把潜在客户变现

4. 如何提高客户忠诚度

以上框架是一个销售过程,但它是环环相扣的(我在之前的文章曾经谈过)。

站在用户角度思考

当你做脑力震荡的时候,你必须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我们的一位新晋业务员回答我的问题时说:当我对一个产品产生兴趣,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看大众对这家公司的评价!

我有点意外,因为这是我认知以外的答案,但无可否认他的回答的确是主流做法。

你看,假如你不做深入探讨,单靠感觉和幻觉,你是不可能得到如此接地气的资讯。

画框架,厘清责任和作业程序,然后钻研改进、创新,这种作业模式有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培养出有内涵的管理人才。

假如你稍微注意我们周遭朋友的言谈举止,你会发现有些人说话和做事都非常片面和空洞,很大可能是他平时做事只注重表面功夫,没有深度。

可是有些人你只和他聊上几句,就会被他的魅力吸引,因为他言之有物,不说废话,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位好学之士,凡事钻研之人。

所以我告诉公司同仁,在职场上学习和培养专研的精神,让它成为你的生活习惯,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位优秀、有内涵,在任何岗位都表现出色的人才。

用一个比较应景的比喻,就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vs吉打州务大臣拿督斯里沙努西。

安华演讲时任何时候都能引经据典,除了背诵可兰经文,他连儒家思想都朗朗上口。证明他的20年监狱的苦读不是白混的。

可是看看国盟海报男孩沙努西,整天开口闭口都是低俗不堪的民粹主义,有时还会爆粗。可见这厮不学无术、肤浅单薄,平时应该是不思进取,以车大炮过日子。

做事画框架,把责任、方向、使命等厘清避免失焦,然后深入钻研每一个过程或任务,几个月下来,你会发觉结果大大不同!

祝福大家!

退堂!

视频推荐:

反应

 

优生活

限制性心理学 愈压力客户愈要买

想要有效地促使他人迅速按照你的意愿行动,理解和运用“限制性心理学”至关重要。何谓限制性心理学呢?简单地说,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面对限制或不可得的东西时,往往会感到更强烈的渴望和不安。

以一例子说明:当父母尝试限制他们的孩子不要过早陷入恋爱关系时,孩子反而可能更积极地在暗中发展这种关系。

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家庭环境,也常常出现在商业和领导力环境中。

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或限制,你可以激发他人对某一资源或机会的强烈渴望。

这种渴望源自一种“怕错过”的心理,以至于他们更愿意采取行动以确保不会失去这一机会。

在实施限制性心理学策略时,有3个主要角度值得考虑:

第一,现实性限制法;

第二,限额设置法;

第三,先来先得的原则法。

1)现实性限制法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时间观念与紧迫感的制造常常被视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餐饮业为例,当顾客在餐厅用餐结束后,餐厅可能会赠送一些有效期为一个月的优惠券或抵用券。起初,顾客可能对这些优惠券不以为意。然而,当这些券即将到期,特别是在一个月末时,顾客可能会觉得有紧迫感,因为如果不使用这些优惠券,就会失去节省金钱的机会。

这里的微妙之处在于,当顾客面临再次需要用餐的场合——无论是与家人聚餐还是与亲朋好友见面——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使用即将到期的优惠券。在这一刻,优惠券便实现了其目的,不仅促进了再次消费,也加强了顾客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学原理——“紧迫性原则”在作用。紧迫性原则建议,当人们觉得有限的时间或资源即将耗尽时,他们更可能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优惠券的有效期限制,顾客在决策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紧迫感的影响,从而更有可能选择利用这些优惠券。

时间敏感成重要因素

时间敏感性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因素,对消费者行为有着几乎立竿见影的影响。

以“限时优惠”为例,这一策略往往被各大小商家用来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不仅仅是传统的零售环境,如大型购物商场或小型便利店,这种策略在数字平台上尤为普遍,比如社交媒体巨头抖音。通过明确声明“仅在几小时内有效的优惠价格”或“达到特定销售目标即可获得额外赠品”,商家实质上是在操纵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一开始,消费者可能对购买这一产品或服务并没有太多的紧迫感。

然而,在听到“今晚12点后,价格将恢复原状,需要支付额外的几百元”这样的信息后,他们的购买意愿和紧迫感会显著增加。

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这种时间敏感性策略在网络直播销售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记得在一次特定的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一个快速到达的截止日期和时间,结果多数消费者都是在最后关头疯狂地进行购买。这种现象不仅证实了限时优惠的有效性,也显示出消费者行为模式中对紧迫感和稀缺性的高度敏感。

限时优惠吸引法

除了普通的限时优惠,商家还经常会通过与特定节日或庆典日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促销。这些节日包括但不限于感恩节、七夕节、圣诞节等。例如商家可能会宣布:“仅在感恩节当天,所有商品五折优惠。”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仅因为时间敏感性而产生购买需求,还因为节日氛围而更愿意进行消费。这一策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给消费者制造了一种紧迫感,还以节日为背景给予他们一个全新的消费理由和借口。

无论是通过限时优惠、特殊节日促销,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时间敏感性营销,商家都在巧妙地运用心理学原理,特别是紧迫感和稀缺性,来影响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时间的元素和紧迫感的制造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促销和营销策略中。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一心理学原理,商家不仅能提高销售额,还能深化与顾客的关系。

2)限额设置法

限额或有限的可用性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它能激发消费者的紧迫感和购买意愿。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心理学的“稀缺原则”,即人们倾向于更加重视那些稀有或难以获得的资源。

以电影院为例,假设有一部备受期待的大片即将上映。作为电影院的经营者,你可以选择只在首周末提供有限的场次和座位。

在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营销中明确指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你不仅激发了潜在观众的购买意愿,还给他们营造了一种必须立即行动的紧迫感。结果是,首周末的门票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售罄,同时也增加了该影片口碑的传播。

再以一个企业研讨会为例,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可以通过限制参与名额来增加活动的独家感和价值。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名额,例如设置特别嘉宾或主讲人的VIP座位,甚至是前排座位只对高级管理人员开放。

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整体感知价值,还可能吸引更多的高价值参与者。

追求秒杀快感

在零售业,限额原则也常被用于限时促销或特价商品。一家名为“秒杀”的电子商务平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该平台常常在短时间内提供数量有限的高折扣商品,这不仅促使消费者快速做出购买决定,还通过社交媒体和口口相传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影视、教育,还是零售业,限额和稀缺性都是极其有效的商业策略。

它们不仅能激发消费者的紧迫感,还能增加产品或活动的感知价值,从而提高销售和参与度。

限额设置则是通过数量来制造稀缺感。比如,一个晚宴活动可能会明确指出“只限50位嘉宾”,从而让人们感到如果不快速行动就可能错过这一难得的机会。

3)先来先得的原则法

这个概念是指通过对竞争对手的某种心理触动,激发他们的紧张感,从而促使他们采取行动。该现象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偶然,而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在错过一些机会后,人们更不愿意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权益或机会。

因此,通过对竞争环境的精准触动,企业或个人可以显著提高目标群体的行动力。

例如有的公司会在多个城市同时进行产品发布或抽奖活动,以创造一种紧张和竞争的氛围。这时,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强化了人们不想错过机会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境下,消费者更容易产生紧张感,担心自己会失去本属于自己的机会或名额。

再如,很多商家采取零点开抢的策略,一时间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因素往往被忽略,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让别人夺走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

实际上,这种心理甚至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如社区里的“水果姐”每次发布限量的进口水果信息时,都会激起社区成员抢购的热情。

结论

以上3种限制法——限时、限额和限先后——都是激发人们立即采取行动的有效手段。通过善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还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消费者心理,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限制心理学妙招

●制造时间观念与紧迫感影响消费者行为

●以“限时优惠”为例促进产品销售

●“先到先得”激发潜在观众的购买意愿

●“零点开抢”策略为保护权益而抢购

●先来先得激发紧张感

●抽奖活动创造竞争氛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