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筹得资金去了哪?/前线把关

与私营企业相比,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募集资金获得融资资本具有显着的优势。这一途径使公司能够利用资本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其营运和扩张活动获取资金。

上市公司经常通过配售或发行附加股,以满足特定的融资需求,例如收购、营运资金或偿还债务。

此外,公司可以利用各种股票发行计划(SIS)或员工股票期权计划(ESOS)来奖励和留住员工。

当上市公司通过私下配售、SIS或ESOS(不包括附加股)发行新股时,现有股东可能会因其现有股权被稀释而遭受短期损失。从数学上看来,蛋糕的大小没有改变,但切片缩小了,以反映份额数量的增加。股票数量的增加导致股价相应下跌。

然而,如果公司有效利用发行股票的收益来提高营业额和盈利能力,股东可能得以实现长期收益。

假设股票发行背后的动机是为了提供额外资金来抓住快速增长的特殊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公司扩大业务,股东可能会从之后的价格上涨中受益,而这也有望提高其中期盈利能力。

一些问题应提出

虽然股权融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很常见,但少数股东必须仔细审查公司如何使用募集的资金。

有鉴于此,小股东在所投资的公司拟发行新股时应提出相关问题,例如:

●最近是否发行过股票?何时进行?所得款项如何使用,投资了哪些业务或投资活动?是否还有剩余的未使用资金?

●在提议发行股票时,公司的流动性状况如何?它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健?如果是,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理由是什么? 

●私下配售的目标是谁?配售的规模是多少?配售股份的发行价格是否是市场价格溢价或折价? 

●授予和行使了多少ESOS/SIS股份?谁是受益者,股份的条件和期限是什么? 得款项将如何使用?

●融资活动后,公司的财务业绩是否有所改善?这种情况预计会持续多久?

尽管资产负债表稳健,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将如何发行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股票来筹集资金。

广发新股后

过去几年,一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多轮股票发行,包括私下配售、附加股、SIS、ESOS、ICPS转股等,为其业务扩张提供资金。 

该公司主要从事技术孵化和投资控股活动,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发行了51亿股新股,筹集了约2.5亿令吉。因此,其已发行股份总数在二十多个月内,从约8.1亿股飙升至59亿股。

通过配售和附加股筹集的资金总额中,大约60%用于公司的手套制造业务——该业务是在冠病大流行高峰期间启动的。这笔资金用于建造新的手套工厂、安装手套浸渍线,并为手套业务提供营运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公司宣布配售最多20%的已发行股本为其手套业务提供资金时,该公司正处于拥有数亿投资证券的净现金状况。 

事实上,人们对手套业务抱有很高的期望,有报道称,该工厂在最大产量下可为集团带来7亿令吉的年收入。

三年后,其手套业务的业绩远远未达到预期。在2024财年首半年,手套业务的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66万8000令吉,减少至29万2000令吉,税前亏损扩大至280万令吉(2022年上半年:亏189万令吉)。

该部门贡献了六个月营业额的8%。截至最近一个季度,早前筹集的1880万令吉仍有待用于手套业务。 

持续负回报

与此同时,该公司过去三年一直亏损,净亏损介于3180万令吉至3亿1368万令吉之间。

当它遭受损失时,它的股本回报率(ROE)持续为负数,这是衡量公司利用资金产生利润的效率指标。

考虑到这些事实,问题就出现了:资金是否有效的利用?决定权在于你。

MSWG祝贺所有回教徒同胞开斋节快乐MSWG专栏下周将暂停一期,并于4月22日继续。

免责声明

● 小股东权益监管机构持有文中提及公司少数股额。

● 本栏简报与内容版权属小股东权益监管机构,所表达的意见是采自大众媒体。

● 我们将尽力确保所发布的资讯准确及最新,但不担保信息和意见的精确和完整。

● 内含资讯和意见仅供参考,并非买卖建议,或认购相关证券、投资或其他金融工具的认购邀约。

更多详情可查询: www.mswg.org.my  

欢迎回馈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名家专栏

股票整合年代/万年船

在2020年冠病时期,大马交易所曾经放松募资条件,结果许多仙股趁机进行各式各样的价廉集资活动。价钱是廉宜了,但是物品是不是美丽是个未知数。

有时,价廉不一定物美,那些贪小便宜的买家,最后可能买到劣质货色吃了大亏。举个经典的例子,宜鼎系统(AT)这家公司,从万年船听到这个名字开始,几乎就是集资、股票整合、集资而已。

从2013年开始,公司建议一配一附加股及送一凭单,每附加股售价10仙,大约募集了2000万令吉。然后,在2016年,这次是2配2附加股送1凭单,每附加股售价6仙,募资2610万令吉,并在2017年进行股票整合3变1。

宜鼎烧钱速度快

即使削资,问题似乎还没有了结,宜鼎烧钱的速度非常快,但是钱烧了,业绩却无影无踪,没留下任何“碳”脚印,可见得多么环保。这边股票整合,那边又来集资,建议的2配4附加股,每附加股送3凭单,这次的每股售价3.5仙,比之前又便宜了一轮。

别忘了,这可是3合1之后的事。在股票整合之后,售价反而便宜,之前投资附加股1(10仙)和附加股2(6仙)的小股东,几乎可以预料到自己的血汗钱应该是回本无望了。唯今之计,一是忍痛斩仓,一是再投资其附加股3,希望能够平均化价钱。

结果,附加股3成功募集到3469万令吉,比之前的附加股募集的资金还多。

到了2023年,这些抱着一线希望的股东才知道,不要轻易用个“惨”字来形容自己的投资。原来这3.5仙,竟然还可以被践踏30倍。公司宣布股票整合30变1,那些在2020年不舍得斩仓,还以为公司有重生的机会的股东,这下可了解什么是地狱一游的感觉。

最奇怪的是,宜鼎历经三次募资,筹获8000万令吉,竟然可以在在10年内亏得干干净净,大马交易所也由得它一再的向股东要钱,再亏完。是不是公司未卜先知,在陷入困境前先进行附加股筹资,所以避免跌入PN17/GN3行列?

照看公司的状况,恐怕多两年又要再次集资,不然这回可要跌入陷困行列了。连续三次募集的资金皆石沉大海,宜鼎能够将原因推卸去时势不好吗?第四次募资,它又准备了什么故事来说服股东呢?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