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建设企业文化从高层做起/陈绣茗

继上一期分享文化初创的两段阶段,当企业来到第二阶段,那表示企业已经拥有完整的团队,并且核心团队非常稳固,大家齐心合力一起打造并完成企业使命。此时,企业文化将步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解决问题

企业文化建立进入第三阶段,那是团队开始共同努力解决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不管是技术、产品、人员还是资源问题。

此时往往处于一种没有任何现成的标准作业制度,可能面对的挑战是紧缺的资源和人事工作尚未走上正规的状态。

企业的组织架构还是中央集制,决策程序都是通过创业者与团队之间,透过非正式的个人交往、口头反馈进行,创业者与团队成员的个人偏好、信念、习惯也在此时潜移默化地成为组织的非正式章程,成为习俗。

这些非正式程序,以及种种陆续建造的制度规则等,过去的创业故事、或图腾等就成为弥漫于企业内部,无处不在但又不见诸文字的常规和传统。

第四阶段:企业文化

在这一个阶段,如果没有立即将不见文字的程序编制成文,那么企业很可能在每日的忙碌生活、新旧员工交替的过程,慢慢流失过去所建立的文化与价值观。过去案例中,不少企业在这一阶段才醒觉自己没有一套文化,因此亡羊补牢。

到第四阶段,随着初步经营的成功,其它合作者、雇员进入组织,协调方式开始慢慢地向正规化,程序化过渡,然后渐渐地通过各种会议、文件、制度固定下来。

同时,为了对外宣传,也为了同化新人,组织开始有意识地将企业传统形成文字,一种共同的历史开始形成。

如果组织的成员相对稳定,或者进出相对比较自由,合者留不合者则离,久而久之,成员的多样性下降,“同志”性上升,留下来的组织成员就会形成一套关于组织性质、使命和相互关系的共同意识形态,以及关于组织应当如何运作、如何成长的倾向性共识。

别刻意塑造 

从这个角度看,文化犹如组织的灵魂,与生俱来,挥之不去,伴随企业的始终。差异只是在于其内容,而不是其有无。

既然文化反映的是创业团队的思想方式和企业的历史,就不是可以根据主管、或业务的需要任意塑造的。很多时候,员工反对的,与其说是企业文化的“虚”,不如说是有些企业为了某种需要而刻意编造、强加的“假”。 

由于文化形成的这种路径相关,和人们所普遍具有的惰性,以及改变人们根本观念的困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组织文化的建设与其说是种“文化思想”建设工作,不如看成是组织成员筛选、保留工作。

著名的英国Body shop创业者就非常重视连锁店业主的选拔,每个业主申请者必须经过复杂的心理测试,家庭访问,以及层层面试,深度访谈,包括回答一些不着边际离奇的问题。

又例如苹果创办人在筛选人员时会问及对牛仔裤文化的认知、星巴克对团队的筛选都围绕在员工是否喜欢咖啡等。整个选拔过程可以持续很久,甚至复杂。

勿弄巧反拙

同时,由于企业文化反映的是创业者和高层(核心)团队的思维方式,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从领导层做起。在很多时候,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的文化,常常不得不对最高层的人事做相应变动。

如果把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仅看成是改变员工行为,是很难产生效果,推行不当还很可能产生反效果。 

上下一致、人人认可、融化于企业方方面面的一体化文化的状态,是很多业者理想目标。但现实中,这种现象可能只在极少数特殊环境中才能存在,又或者仅存在于理想状态下。在大多数企业里,行为的一致性只存在于组织内的各群体之间。

如果企业的领导是想用“企业文化”来代替对职工福利、工资的实际改善,也就是说变相转移员工视线使得不注重薪资福利,那么组织文化建设的结果大概只会成为一种表面功夫,最终很可能导致传承失效的下场。

毕竟我们都还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文化建设与职工福利的建设必须并重,两者缺一不可。

反应

 

财经新闻

权益认知度渐提高 企业需加强抗抵制能力

报道:张燕萍

(吉隆坡18日讯)抵制潮蔚然成风,大马企业该如何自处?

专家提醒,随着人民对捍卫自身权益的认知度日渐提高,抑或跟风使然,对不满的品牌展开抵制活动恐已成常态,大马企业需适应这种营商环境,加强抵御能力并建立与消费者的永续发展关系才是上策。

纵观过去种种案例,国内人士对一些品牌的抵制活动,往往先从网络上发酵,随之一呼百应形成强大抵制力量,让相关业者无力招架。

然而有专家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强调,业者需接受环境、社会与监管(ESG)所带来的监督,同时加强对环境、所处的社会群体以及治理所有规划,不只是针对问题发报告回应了事。

另一方面,在民主自由和人权下理性通过抵制行动表达不满是好事,然而一旦演变成失去方向的人身攻击,则将破坏国家的形象。不过,也有经济学者认为,这不会影响招商引资。

在他们看来,变相的抵制行动虽不至于对国家经济造成长期影响,但导致大马形象下滑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为此重塑国家形象是当务之急。

黄锦荣:不涉及政策层面

抵制冲击多元环境

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认为,一旦社会身分认同越来越普及化,人们皆以各自文化、宗教身分自居时,社会不再只是纯粹的族群或宗教化分,大家会根据本身要求提出诉求,这将对企业多元环境带来冲击。

“因此,当出现更多诉求时,企业的营运不再是纯粹于产品的优劣,而是在为不同群体服务时需有更多层面的考量。”

他指当面对营商环境变得复杂时,企业要有责任,除了注重品质和销售服务,也要兼顾整个营运链如产品售后的感观、经验、体验等的客户需求。

他向《南洋商报》指出,预计未来仍会出现不同层次的抵制行动,企业也要开始适应这样的环境变化。

“当我们越强调环境、社会与监管(ESG),抵制行为就越会出现。各别群体都会有本身的权益考虑,企业更需对社会责任有所醒觉。”

黄锦荣提到,政府没办法压制人民表达不满,反而更多时候应让民间发出声音。

让团体有维护权利

“当抵制行为发生时,不需要太担心,也不用闻风起舞,政府应根据民间的考量让各团体都有维护自己权利的空间,当商家面对不公平对待时也可以反起诉,同时允许消费者有反映声音的空间。

“并不是每一个抵制行动都是成功的,除非事件演变导致影响社会安宁,这则另当别论。”

他指政府的任务是在不同群体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不过度干预或打压,但必须维护整体社会和法治的环境。

黄锦荣认为,抵制运动不涉及大马整体经济,这只是对涉及的企业造成影响,它是消费需求转移的模式,即使是引发失业,也不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就业运作。

他说,招商引资也同样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抵制浪潮不只是属大马特有,并且也不涉及政策层面。

林福炎:破坏种族和谐
大马形象被“扣分”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福炎认为,虽然国内各种抵制活动对经济没有构成长期影响,也不影响外资流入,但伤风化的抵制却会导致大马的形象被“扣分”,因为我国对国际舞台主打的是多元种族和谐的形象。

他表示,外资在筛选新投资市场时,一般以有关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稳定性作为主要考量。

“在合法的情况下,要是抵制行为是理性进行,那是很好,并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然而,我国过去所发生的抵制案例且出现种族情绪问题而衍生社会问题,那是不正确的。”

无论如何,他相信虽然抵制行动会影响一些经济活动,但由于消费市场有替代品,因此影响也是短期性的。

林福炎认为,长期教育很重要,必须通过公民教育让人民能以理智和成熟的思维传达诉求,而不是用仇恨打压:“大马是多元国家,政府需要把关并严格执行法令,遏止极端分子滥用抵制行为分裂人民团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