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全球化已死?/安邦智库

12月6日,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州晶圆厂举行了首批机台设备到厂典礼。此次活动有众多的重量级人物参加。

在仪式举行之前,台积电给美国再送一份大礼,宣布将原本计划的120亿美元投资额提高至400亿美元,在凤凰城建造两座工厂,计划分别于2024年和2026年投产生产4纳米和3纳米芯片。

这是台积电在台湾地区以外的最大投资,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资之一。

如果只将此事理解为半导体领域内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台积电在美国投巨资建设先进芯片厂,对美国来说,远不只是半导体领域吸引外资、先进工业向美国转移这样简单。

否则,美国政府不会专门出台相关法案,并向企业提供大额投资补贴,更不会如此高规格地欢迎台积电一家企业赴美建厂。

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认为,美国对台积电高度重视,还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是与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相关。先进半导体被视为信息时代的“心脏”,它与国家安全、军事、技术都有重大关系。

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市场份额从1990年占全球半导体产量的37%下降到2021年的12%。美国不能接受先进半导体的主要制造能力远离美国,尤其是集中在亚洲,因此需动用国家能力加强本国半导体制造能力,缓解国家安全担忧。

自由贸易近消失

二是在全球化衰落后紧抓高技术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12月6日在出席台积电亚利桑纳州新厂首部机台进厂典礼时表示,“半导体行业见证了世界的大变化,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张忠谋认为,“全球化几乎接近死亡,自由贸易也快消失了。很多人仍然希望它们能回来,但我认为它们不会回来。”作为一个有战略视野的企业家,张忠谋早在2019年11月就曾指出,“世界已不再安宁,台积电将变成地缘策略家的兵家必争之地”。

张忠谋所说的全球化已死,安邦智库的创始人陈功早在数年前曾给出过定论。在研究特朗普时代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陈功认为,过去依靠全球分工协作,依托全球供应链和自由贸易,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寻求最低制造成本洼地的经典全球化模式已经终结,世界很难再回到过去的模式。

全球化模式死亡不只与地缘政治博弈有关,其背后还有深刻的经济原因。这些转变对于全球化模式有重大影响。它意味着,低收入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面临重要变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不断上涨,再加上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全球化模式的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生产不再靠低劳动成本

陈功表示,全球化的衰落与自由贸易的消失,是因为其必要性在下降,现在的世界生产,已经越来越不再依靠劳动成本套利。那些所谓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正在快速赶上来。

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劳动者工资便宜而到世界各国去布局生产,全球化生产正在失去必要性。

在冠病疫情、地缘政治因素的推动下,全球供应链、工业链已经在发生重要的重构,生产环节更多地向消费市场靠拢。从供应链角度看,出现了安邦研究人员总结的“短链化”、“分布式”、“在地化”生产的新趋势。

对于过去依靠劳动力成本构建的加工制造体系来说,如果自身的制造业不提升技术、增加附加值,今后的衰落可能是难以避免的。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反应

 

国际财经

美国欧盟等国已拨3839亿补贴 全球芯片战打得火热

(华盛顿13日讯)与中国角逐芯片主导地位的全球对决持续升级,美国和欧盟为主的大型经济体,已有近810亿美元(约3839.4亿令吉)投向下一代半导体。

彭博报道,这是全球多地政府向英特尔和台积电等公司划拨近3800亿美元(约1.8兆令吉)专项资金中的第一批资金,这些资金用于提高更强大微处理器的产量。
这将美国力主在尖端技术方面与中国的竞争推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将会塑造全球经济的未来。

“毫无疑问,我们在与中国的科技竞争方面已经破釜沉舟,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RAND机构高级中国和战略技术顾问吉米·古德里奇表示。

“双方都基本上已将此作为各自最高国家战略目标之一。”

起初围绕中国在关键电子产品领域快速发展的担忧,在疫情期间演变成全面的惶恐不安,因为当时的芯片短缺,凸显出这些微型设备对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从美国科技制造业的重振、到人工智能优势关乎台海和平平衡的论调,现在所有都处于利害攸关的状态。

美国及其盟友的芯片支出,对中国数十年来的工业政策来说是个新挑战,尽管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如何。

巩固贸易战线

大批资金的投入,令美中贸易战中的多条战线得以巩固,其中包括日本和中东等地。

与此同时,也给英特尔带来了关键“补给”,该公司一度是全球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头羊,但近年来却落后于英伟达和台积电等竞争对手。

美国的投资计划已经到了紧要关头,美国上月公布向最大的美国电脑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拨款61亿美元(约289亿令吉)。

这是对美国先进芯片制造商的最后一笔规模数十亿美元的拨款,美国对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电子等公司承诺的资金,接近330亿美元(约1564亿令吉)。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打开了资金支持的阀门,该法案承诺向芯片制造商,提供总计390亿美元(约1848.6亿了)的拨款,另外还有价值750亿美元(约3555亿令吉)的贷款和担保,以及最高25%的税收抵免。

这是拜登为寻求11月大选连任,而争取选民所作努力的核心部分,该计划拟重振国内半导体生产——特别是尖端芯片生产——并带来大量新工厂就业机会。

缩小与台韩差距

美国这些投资寻求的不仅仅是制衡中国,因为中国在先进半导体技术方面,目前仍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相当于几代的水平,美国还希望寻求的是缩小与台湾和韩国数十年来政府引导激励措施而形成的差距,这类措施使得它们已成为芯片产业的核心之地。

类似的支出热潮也加剧了美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盟国之间的竞争,随着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相关设备需求的增长,各经济体都想分得一杯羹。

“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负责政府半导体事务的美国商务部长吉纳雷蒙德,上个月在华盛顿的一个会议上表示。

“我们的敌人和竞争对手,他们的行动并不缓慢。他们行动得很快,所以我们也必须快速行动。”

全球投资计划

在大西洋彼岸,欧盟也制定了自己的463亿美元(约2194.6亿令吉)计划,来扩大当地制造业产能。

欧盟委员会估计,该行业的公共和私人投资总额将超过1080亿美元(约5119亿令吉),主要用于支持大型制造基地。

欧洲最大的两个项目在德国:一个是英特尔计划在马格德堡建设的价值约360亿美元(约1706.4亿令吉)的晶圆厂,其获得近110亿美元(约521亿令吉)补贴;另一个是价值约110亿美元的台积电合资企业,其中一半将来自政府资金。

此外,欧盟委员会还没有最终批准向这两家公司提供的国家支持资金,专家提醒称,欧盟的投资将不足以实现到2030年生产全球20%半导体的目标。

其他欧洲国家,难以为大型项目提供资金或吸引企业。西班牙在2022年宣布将向半导体领域投资近130亿美元(约616亿令吉),但由于该国缺乏半导体生态系统,其只向少数公司划拨了少量资金。

新兴经济体也在寻求加入这场芯片角逐战。印度2月批准了由规模100亿美元(约474亿令吉)政府基金支持的投资,其中包括塔塔集团竞标建设该国第一家大型芯片生产厂的计划。

在沙地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正着眼于今年进行一项“相当大的投资”,以拉开该国进军半导体行业的大门,不过具体情况尚未说明。

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已为自2021年6月启动以来的芯片计划,筹措了约253亿美元(约1199亿令吉)。

其中167亿美元(约791.5亿令吉)已分配给项目,包括位于熊本南部的两家台积电工厂,和位于北海道的另一家工厂——这家工厂的本土合资方Rapidus公司的目标,是在2027年大规模生产2纳米逻辑芯片。 

首相岸田文雄力争总投资达到642亿美元(约3043亿令吉),其中包括来自私营部门的资金,拟到2030年将国产芯片的销售额增加两倍至约963亿美元(约4564.6亿令吉)。

相比之下,首尔则避免像华盛顿和东京那样采取直接融资和补贴的方式,其更愿意为财力雄厚的财阀提供指引。

在半导体方面,韩国政府在估计2460亿美元(约1.16兆令吉)的支出中发挥着支持性作用,这个支出规模是从电动汽车到机器人等本土技术更广泛发展愿景的一部分。

韩国财政部周日表示,将很快公布一项73亿美元(约346亿令吉)的芯片计划,这将会带来进一步提振。

最终产能过剩?

有一个潜在的危险盖过了全球多地政府支持激增的影响:那就是芯片供应过剩。

Bernstein分析师萨拉·鲁索表示,所有这些由政府投资驱动而非市场投资拉动的制造业投资,最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

不过,计划中的新产能投产需要时间,时间跨度料将会降低这种风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