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美货币政策南辕北辙/白文春

我在本栏上篇文章中提到,通胀预料将是今年全世界的焦点,而美国核心通胀率去年12月按年增长约5%,令人担忧。

通胀的急速飙升,迫使美联储改弦易辙,倾向于收紧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股市1月份最后一个星期面临卖压。

事实上,美联储于1月25至26日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表明最快将于3月份的下一次会议开始升息,向市场发出一个更明确的信息。

我相信,一旦美国利率今年起回到上升周期,将会持续好一段时间,也许直至明年,直到通胀回缓到一个比较舒适的水平。这可能导致全球股市和区域货币接下来波动更为激烈和可能面临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因为投资者将依据最新的发展挑战持股部位,资金也将回流美国。

讽刺的是,与此同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货币政策却背道而驰。

美通胀压力比中国大

基于当前的通胀压力是全球共同现象,中国近期的通胀也是扶摇直上。事实上,该国非食品通胀去年11月按年增长2.5%,一反去年首两个月面临通缩(介于0.2至0.8%)的态势。无论如何,非食品物价增幅12月份稍微回落至2.1%。

这显示,中国的通胀部分可归咎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干扰。整体而言,中国物价压力虽然也处于上升趋势,但势头不如美国般恶劣。

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这次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应对上,没有采取激进方式,例如印刷新钞。反之,它在管控疫情上采取"清零政策"。也许,中国当局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应对方式,因为此次疫情是一场健康危机,而非金融危机。

金融市场跟随美联储

由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引爆的上一次全球金融海啸,即2008至09期间,中国祭出总额4兆人民币的财政刺激配套来提振经济。当时,中国也采取印刷新钞的方式应对,但却是中国本身的方式。接着在2012至2015年的4年内,中国前后降息1.65%。

此举虽然支撑中国经济 ,却导致中国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升级。

然而,中国认为这次是健康危机而非金融危机,因此不再重施故伎,以免再度产生不必要的后果,例如资产泡沫。

事实上,中国只是于2020年降息0.3%,至3.85%,以及于去年底进一步降息0.05%。与此同时,中国也削减银行储备金要求,以从银行系统释放更多资金,而非像2008至09年的全球金融海啸期间那样,大开水喉。

在恒大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显著降温,并还面临一些下行压力,中国今年初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于1月再降息0.10%。

基于美国和中国这世界两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南辕北辙,一些投资者问我,我们应跟从哪个国家(即市场接下来的走向)?

美元仍是主要货币

我相信,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美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力,因为美元仍是世界贸易和金融交易最主要的货币。

因此,我相信金融市场料将跟随美联储的步伐,因此我们也必须密切跟进美国的脚步。

话虽如此,我们也必须密切留意中国市场的后续发展,因为该国产业市场面临下行压力。诚如我之前的文章提到,我相信中国可以妥善管理这次危机。然而,它可能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马的出口也将被殃及。

反应

 

国际财经

量化基金做空美债预示 今年降息无望?

(纽约30日讯)一个表现超群的量化基金正在做空5至10年期美国国债,随着物价持续居高不下,预期今年利率将维持不变。

Catalyst/Millburn对冲策略基金正在卖出国债期货,同时买进短期票据。这些立场反映了一种观点,即市场可能高估了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同时可能忽略了美国赤字不断扩增对较长期收益率带来的压力。

Catalyst Funds投资长大卫·米勒表示,美联储很可能无法推行他们口中的降息。目前尚不清楚如何在不导致通胀回升的情况下降低利率。

据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这只资产超过70亿美元(约330亿令吉)的基金今年的回报率接近14%,超过94%的同行。五年业绩位列前10%。

担心利率可能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下,今年的市场震荡不已,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一度从2月的低点飙升逾90个基点。交易员原本预期,今年从3月起将降息逾150个基点,如今的押注被迫缩小至年底前降息0.25个百分点。

本月稍早,一项衡量美国基础通胀的指标在4月出现半年来的首次降温,让债券交易员稍感宽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不大认同进一步升息的需要,并暗示一旦数据许可就会降息。

然而,这种缓和未能持续太久,收益率小幅回升。周四,10年期基准收益率为4.62%,仅比今年高点低12个基点。明尼亚波利斯联储行长尼尔·卡什卡里周二说,尽管美联储的政策立场保持限制性,但政策制定者并未完全排除进一步升息的可能性。

米勒表示,Catalyst的基金正在买进国库券。

米勒表示,美国政府的借贷计划也给债券带来了压力。国会预算办公室2月份公布的预估显示,到2034年,预算赤字将从今年的1.58兆美元增至2.56兆美元。

“从长远来看,这确实会推高利率,”米勒在谈到美国赤字扩大的影响时表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