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衰落新叙事/Project Syndicate

《纽约时报》最近发表的三篇文章标志了一种关于中国的“新”叙事。就在几周前中国还是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可怕的“对等竞争对手”。而今我们却被告知中国是一条受伤的巨龙。

它曾经凭借其不可阻挡的崛起而构成了威胁,如今却因其衰落而成为了威胁。

美国总统乔·拜登为这一新叙事设定了条件。正如《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D·希尔报道的那样,白宫现在担心“中国与高失业率和劳动力老龄化的斗争会使之成为安装在世界经济心脏上的‘定时炸弹’”。

拜登警告说:“当那些坏家伙碰到麻烦时,他们就会做坏事,”但却没有解释失业和人口老龄化究竟是如何把中国变成一个威胁的。

希尔则给出了中国新近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总统积极遏制中国的崛起,并限制中国利用美国研发的技术发展军事的能力。”考虑到拜登多项新半导体限制措施的覆盖范围,他可能还得加上“以及非军事能力。”

与此同时,经济记者彼得·S·古德曼指出“一系列突发性事态”支持了这一新叙事。其中包括中国进出口量下降、“从食品到房屋等一系列商品”价格下降、房市不景气,以及造成76亿美元损失的房地产违约(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事件,但与典型的美国银行救助相去甚远)。

对此,古德曼写道:“中国政府的选项有限……因为债务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已相当于国民产出的282%。”

古德曼,以及包括一些中国经济学家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困难源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如高储蓄率、银行系统中的大量存款、对房地产新产生的戒备心理,以及因此日益增长的“拉动内需”需求。

他和他的消息源一致认为,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刺激”——也就是增加消费,减少投资。

根本性改革

此外,古德曼还引用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黄亚生的话,后者指出中国的出口和进口总计占据了GDP的40%(其中大部分是进口零部件的总装和再出口)。但尽管黄亚生似乎给古德曼留下了减少这种“转口”贸易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印象,这种影响其实是相当微小的,因为进口额是会从GDP总额中扣除的。中国损失的仅仅是附加值,也是整个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

最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曼动用一位经济学家的“系统性观点”来为该报对中国“蹒跚而行”的报道划上了句号。

克鲁曼认为中国过往的增长 “主要是通过追赶西方技术实现的”,但现在却面临着储蓄过多、投资太多、消费过少的问题。因此中国需要实施“根本性改革”以便“让更多的收入掌握在家庭手中,让不断增长的消费取代不可持续的投资。”

少投资多消费?

事实上,克鲁曼关于储蓄的重大观点并无新意。当我在30年前担任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改革首席技术顾问(长达四年)时,西方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在推崇“少投资!多消费!”这句话了。但这句口头禅当时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今天依然如此。

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是否应该拥有更多的汽车,但却拥有更差的道路和更少的加油站(更别提地铁和高铁了)?中国是否需要更多的电视机,但却需要更少的住房?中国人是否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衣服,尽管三十年前他们就已经大多实现温饱?

大量储蓄

诚然,中国家庭为教育、医疗和养老进行了大量储蓄。

但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收入,而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公共和私人投资部门的工作。

中国工人因建造工厂、住宅、铁路、公路和其他公共工程而获得报酬,这些工程在我们有生之年改变了中国。与克鲁曼观点相反,典型的(统计上的平均值)中国家庭不存在收入受限。如果受限,它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储蓄那么多。

此外,如果中国的投资项目枯竭,收入就会下降,储蓄就会放缓,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必然会上升。但储蓄的减少会降低中国家庭的安全感,从而加深当前的经济放缓。

难怪中国政府会煞费苦心地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项目来保持投资流动。即使中国自身建设完成(或建设过度),该国在中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大量活可以干。

中国的投资在这些地区一直受到欢迎,有人说:“当我们与中国人对接时,我们会得到一个机场。而当我们与你们(美国人)对接时,得到的却是一顿说教。”

消灭极端贫困

虽说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但这已经初具规模的城市和交通网络和最近展开的消灭极端贫困的行动都是无法比拟的。

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还存在于其他方面:教育和医疗保健、技能与工作岗位的匹配、老年人的供养,以及遏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无法保证这些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但至少它们已被提上中国的议事日程。意味着它们将以中国的方式推进:循序渐进,假以时日。

那么新的叙事到底是关于什么的呢?与其说是关于中国,不如说是关于西方。

它是关于我们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我们的自由市场体系、我们支配权力并将所有挑战者拒之门外的能力。

它是为了强化那些西方人喜欢相信的东西——资本主义和民主的必然胜利。

最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我们美国的领导人能否战胜那些可能做“坏事”的“坏家伙”。

这是一种为2024年竞选活动量身定做的叙事方式。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国际

大马人赴华免签延至30天 驻华大使:李强反应积极

(北京30日讯)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拿督诺曼说,马中两国的相关政府单位正在积极跟进大马人免签到访中国30天的事宜。

他说,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昨日与李强举行会谈时,向中方提出这项要求,而李强也做出积极与正面的回应,并称此事正由相关单位密切跟进及研究。

诺曼提出,马中两国都认同,这项政策不仅让旅游业受惠,商人经贸投资领域也同样受惠,毕竟商人可以更容易往来。

他说,有关大马人免签入境30天的要求,可能在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弗丁未来访华时,会有新的进展。

马中两国是在2023年12月1日宣布落实为期1年的免签政策。中国人来马可享有30天的免签入境便利,中国则给予马来西亚人15天的免签入境。

今年5月,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宣布,中国已延长马来西亚游客入境中国的免签措施至2025年杪。

诺曼说,免签入境政策带来效果,大马今年首4个月,每月平均迎来约27万名人次中国游客,比去年同一时期翻倍增加了217%。

除了旅游业,中国对大马的投资额也比去年增加,迄今累积投资额达1510亿令吉,大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达586亿令吉,其中以电器占最多;中国出口到大马的贸易总额则是924亿6000万令吉,以机械、化学产品等为主。

另一方面,诺曼说,李强在昨日的双边会谈上,对大马支持一中政策表示感谢,因为这对中国而言有非凡意义;阿未扎希则表示,大马非常珍惜与中国的邦交关系,尤其是经贸投资领域。

“他们谈论了11项课题,李强的回应都是正面积极的,只有一些课题因相关部门机构还在讨论中,无法立即回应。

“其他课题包括技职教育、昌明大马、经贸投资、东海岸铁路、新能源、电动车、马中双园、和包括食品与非食品类的清真产业等。”

诺曼透露,大马政府明晚在中国大饭店设宴,不仅是庆祝马中建交50年这一非凡意义的日子,更是大马要向中国说谢谢的表达方式,毕竟大马是首个与中国建交的东南亚国家,对大马而言是一种荣耀。

“一些退休政府官员曾告诉我,马来西亚在1974年为中国所做的事(建交),是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毕竟当年还有马共的威胁,我们做了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事,并支持一中政策至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